在2022年11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商联盟日化消费品专业委员会“化妆品高质量发展”圆桌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和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周乃元曾表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参展商联盟日化消费品专委会成立于2020年9月,目前成员单位包括9家日化消费品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资生堂、雅诗兰黛、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花王、爱茉莉太平洋、科蒂、高丝。这些企业来自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地,而这些市场也是目前中国化妆品进口的主要国家。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多年里,进口化妆品一直处在“风口”上。强劲的消费需求与国家政策的驱动,共同推动了进口化妆品近年来的蓬勃发展。2018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让进口化妆品广受关注,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2015-2021年这些年里,中国化妆品进口量和金额逐年递增。有第三方数据统计,中国化妆品的进口来源集中于欧美、日本、韩国等地,进口额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占我国化妆品进口总额的93%。前述国家在中国进口化妆品的座次排名上也是轮流坐庄,不断变化,而这背后也体现了这一行业乃至消费文化的变迁。
韩妆的黄金时代
韩国旅游组织曾统计,2014年超过300万名中国游客抵达济州岛,而每位中国游客平均在岛上花费2000美元。其中购物占了大头,化妆品则是中国游客的主要购买产品。
2014年,一部《来自星星的你》在整个亚洲掀起一股韩流潮,追剧的人们除了追剧追星外,对剧中出现的各类商品亦是大为追捧。其实,在该剧之前,已有多个韩国爆剧,这些韩剧成为了韩国本土的服饰、美妆品牌最大的宣传平台,也带动相关产品的热销。
而各大韩妆品牌也不再满足于在本土等待其他国家游客的到来,它们需要“走出去”,尤其是去到拥有巨大消费力的中国市场。
中国成为韩国化妆品的消费大国。记者梳理海关数据发现,2015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金额(按照美容品或化妆品及护肤品进口额统计)为43.74亿元人民币(下同),仅次于当时法国的56.65亿元,高于日本的30.35亿元。到了2017年,韩国的进口额达到101.68亿元,超过了法国(96.23亿元),成为最大的进口国。这一冠军的头衔一直保持到2018年。
市场调查公司英敏特亚太美容高级分析师杜蕾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曾表示,在彩妆品类中,国内的消费者对韩国产品的偏爱与欧美产品差距较小,且超过日本品牌。她分析韩妆成功的原因时认为,其流行的主要品牌基本属于中低端,款式多且更新快,价格上较为亲民。
韩妆在中国的盛行助力了一些大型的韩国美妆企业业绩的上扬。爱茉莉太平洋是韩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在亚洲排名仅次于资生堂和花王,拥有兰芝、梦妆、EtudeHouse、悦诗风吟以及雪花秀等多个品牌。2014年,爱茉莉太平洋的海外收入中有超过一半来自于中国。公司第三代传人、董事长徐庆培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这一数字有逐年走高的趋势。这也让该公司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2014年底,爱茉莉在上海建立了集生产、研发、物流于一身的产业园区,将其生产能力扩大了10倍,这是这家企业迄今为止在韩国以外兴建的最大的生产研发物流基地。
另一家LG健康生活旗下的后(Whoo)、苏秘37°(su:m37°)、欧惠(OHUI)也曾风靡中国。早前LG生活健康方面对外表示,凭借着以前述几个品牌,集团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谁捡了韩妆的漏
可惜好景不长。根据前述海关数据,受到化妆品总量快速增长的带动,虽然韩国出口到中国的化妆品金额仍在增长,但增速放缓,到了2019年,已经被日本(216.06亿元)超过,不过仍然高于法国(197.25亿元)。疲软渐显,2020年、2021年,这一数字落到了法国之后,韩国排到第三。2022年更是大跌,当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金额为171.50亿元,而同期,日本、法国进口额均已经超过300亿元。
在美妆智库BeautyStreams全球合伙人王茁看来,单品牌店是彼时韩国品牌崛起的一大秘笈,从(韩国)本土到中国,确实有过一波单品牌店热。而此后韩妆的式微,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比如产品内在品质口碑下降、性价比缺乏竞争力、受其他国际品牌和本土优秀品牌夹击。“但定位高端的、有产品质量的韩妆依然会有一定生命力和竞争力。”王茁也补充道。
那么,在进口额这块蛋糕里,谁又捡了韩妆的漏?
亿优美数字供应链平台创始人、日化专家白云虎白云虎认为韩国失去的份额一部分给了日本。因为都是亚洲的产品,易平替,也比较容易受中国消费者的接纳。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海关数据发现,2015年时,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金额低于韩国和法国。在当时,法国是向中国出口金额最多的国家,为56.65亿元,其次是韩国的43.74亿元,而日本仅为30.35亿元的美容化妆品。但2018年,日本超过了法国(134.39亿元)跃升至第二。那一年,日本向中国出口了154.08亿元。到了2019年,日本更是攀升至第一,突破了200亿元,2021年则是到了322.73亿元,这第一名的势头一直维持到了2022年。
中国市场强劲的销售也同样带动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