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紧张和地缘冲突等因素冲击下,过去几个月国际油价震荡上行,布伦特原油一度逼近每桶100美元。10月25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仍处在相对高位,接近90美元/桶。
对于接下来国际油价走势,ICIS(安迅思)亚洲分析总监刘婧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目前的能源结构下,传统能源投资不足,清洁资源还无法补足空缺,预计油价会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根据ICIS最新油价预测,预计明年即期布伦特原油的月度均价将在75~95美元/桶区间高位震荡。ICIS是全球独立的大宗商品市场信息服务商。
在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之际,化工市场价格传导机制逐渐失灵,行业面临二十年来的最低开工率。刘婧表示,80美元/桶以上的油价对于石化行业而言不太经济,最理想状态是在65美元/桶以下。如果未来油价继续保持在高位,石化企业的利润会非常挣扎。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一些石化企业已经在亏损或盈利边缘挣扎了,拥抱国际市场可能是未来必须要迈出的路径,中国石化企业需要勇敢走出去。”刘婧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化工品产能增长很多,出口是一个方向,出口的量也一定会持续增加,这是可以预期的。”
未来中国石化行业会朝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刘婧分析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先发展量,再慢慢地生产一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的企业未来也会走到这一步,整个石化产业的结构也会从规模化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会出现产业升级换代。
明年油价或仍将高位震荡21世纪:近期欧佩克+减产、巴以冲突等因素推高了油价,油价还会进一步走高吗?明年油市会继续供不应求吗?
刘婧:在目前的能源结构下,传统能源投资不足,清洁资源还无法补足空缺,预计油价会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预计2024年即期布伦特原油的月度均价将在75~95美元/桶的区间波动。
近期巴以冲突下油价并未暴涨,这背后跟需求前景承压有关系,而且巴以冲突是否会持续升级还存在不确定性。
今年四季度油市供需将在供需双减的背景下大致平衡,欧佩克+减产,但西方在衰退背景下需求也将下滑,中国的进口需求预计大致稳定。如果2024年初沙特和俄罗斯结束自愿减产,预计明年一季度全球石油供应将略大于需求;但如果减产行为延续,预计市场将继续维持平衡供需格局。在欧美经济逆风等因素影响下,预计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将放缓,2024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面临下行压力,下半年伴随经济回暖预期,油价或将逐步趋稳。
21世纪:在能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之际,化工市场价格传导机制逐渐失灵,化工行业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原油成本高企对石化行业有哪些影响?
刘婧:原油价格高企导致整个化工行业的生产成本非常高,电力成本也会比较高,80美元/桶以上的油价对于石化行业而言不太经济,最理想状态是在65美元/桶以下。如果未来油价继续保持在高位,石化企业的利润会非常挣扎。此外,这两年能源转型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比重越来越大,市场对于成品油的需求未来有很大的变数。
贸易频率或将增加21世纪:欧洲能源危机给当地化工行业带来了挑战,这一年多来有哪些变化?欧洲产能转移去了哪里?
刘婧:欧洲化工的原料主要是石脑油,原油价格上涨也推升了石脑油价格。另外欧洲也在使用天然气发电。俄乌冲突爆发后,天然气价格飙升,随后回落。因俄乌冲突带来的天然气供应不足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着市场,天然气价格未来存在很多变数,特别是在冬季的集中用气阶段。
对于欧洲的化工企业来说,在油价和天然气价格都比较高的情况下,整体的成本就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化工行业出现了20年以来最低的开工率,一度跌至70%左右。一方面,能源价格高企导致欧洲本土供应低于预期,需从国际市场补充。另一方面,亚洲快速扩张产能,导致供需失衡,贸易频率或将增加。
欧洲化工行业受油气价格影响比较大,在成本上越来越没有优势,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主动减产、停产行为。目前欧洲化工行业还没有看到太多主动转移,大多数是因为能源价格突然上涨或者装置老化导致没办法继续经营而停产。同时我们也看到,巴斯夫在中国投资了新产能,重新对产能进行全球配置。虽然中国化工行业的成本处在中间位置,但供应链效率比较高,还有广阔的市场去进行销售。
产能过剩问题如何解决21世纪:随着全球化工产能快速增加,供需平衡面临挑战。石化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解决?未来石化行业产能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在哪儿?中国高附加值化工品生产进一步本土化,能否打开化工市场的新格局?
刘婧:从大的方向来看,比较老的、效率不高的产能可能慢慢淘汰。从ICIS的数据库中也看到了欧洲、中国、日本等有不少这样的装置存在,更加集成化、规模化的新装置会淘汰相对落后一点的产能,这是一个方向。
此外,化工行业将往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这两年一些地区遭遇了能源危机,传统能源投资不足,但对于石化行业来说,一些高碳的产能已经逐渐被淘汰掉了,未来原料也是越来越轻质化的。
未来石化行业还会朝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过去10年中国石化企业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