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煮茶,人生乐雅。
提起“香”字,如今多是香水、香薰、香氛等化学香品当道,但而中华传统的天然香文化,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热播古装剧《梦华录》中的焚香点茶,就是经典的宋式美学之一。
宋时,中国的香道文化发展到极致。只因宋人对香有一种执着,不仅宫里设立制香工坊,宋朝的达官贵人家中也设有香药局。
彼时上流阶级的日常生活中,香炉中的名香必须一天二十四小时保持燃烧,不可间断。且对香品的要求甚高,无论焚香的作用如何,所用的香品都必须经过精心调制,称之为“合香”。
宋朝士大夫群体流行焚香,许多我们熟悉的宋朝名人,如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不仅喜欢烧香,且也都是制香的高手。
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就是全国乃至全球香料贸易的最大集散地。
发展至今的福建市永春县,仍然香气缭绕,是如今的“中国香都”。
永春县所生产的1000多种香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覆盖率达80%以上;在同以佛教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每3根篾香就有1根来自永春,还有许多篾香香品已经在泰国大王宫和韩国青瓦台里广泛使用。
而今,这缕香气的全产业链产值已经突破百亿元人民币,为永春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永春制香史永春的篾香起源于定居泉州的阿拉伯蒲氏家族后裔。
清顺治三年,蒲家后裔为躲避战火,迁徙到了永春县的汉口村,随即传入了制香技艺。自此,贫困小山区永春县命运的齿轮才开始了转动。
蒲氏后裔进入永春后,正逢清朝实施禁海的政策,香料进口的途径被切断,经营的生意只能由原本的倒腾香料转变为手工制香,且必须要寻找本土香料。恰好汉口村植作条件优越,能为制香生产提供可用原料,十分适合制作篾香。“篾”即为竹骨。
靠着永春丰富的竹林资源,当地人以细小的竹篾为骨,将香料研成粉末后均匀涂于篾骨,是为永春篾香。
这种篾香随着当地家庭作坊越开越多,产量越来越大,并开始操办制香厂,发展集体经济。
彼时汉口村的两个生产小队东拼西凑了716元的“天使资金”,1976年7月,汉口制香厂正式投产,不过厂里只有6个人。
篾香很好卖,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制香厂里的利润,一年有将近2万元钱,比从前一个生产队整年的收益还多。
1980年,永春篾香迎来了走出福建的机会。当时村中一户人家的亲戚从厦门回村探亲时,发现汉口大队所生产神香的香味独特,是海外市场所没有的,如果能将本地的香做成出口生意,应该会拓宽出很大的销路。
但村里目前生产的香距离出口商品的标准还差得很远,为了生产出合适的样品,村民外出买制香用的黏粉,要先骑五个小时的自行车,再走二十几公里的山路。早上五点多出发,往往刚到采购地儿就天黑了,两天一夜的折腾,也只能驮回四五十斤原料。就这样经过不断改良,做了六次打样,永春的篾香终于达到了出口样品的标准。
次年,永春的篾香以厦门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以“天女牌千支香”、“红灯牌神香”等商标出口贸易,香品远销东南亚、韩国、甚至日本神社,成为当年永春县出口贸易的大宗农产品。
自此,永春篾香由家庭散户自产自销转变为以出口为主的规模生产。同一时期,村办集体制香厂招收培训了数百个制香师傅,成为日后兴办个体、私营和股份制香企的骨干力量,形成了集体、民营香企并存发展的局面,直至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到了1994年,汉口村成为永春县第一个“亿元村”,其所属的达埔镇整合全镇香业资源,建设了中国篾香城,于2010年初投入生产,永春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制香基地。
而整个永春县的篾香经济的规模,也从2012年的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4亿元,再到如今的百亿元。
线香的掣肘千禧年后,国内外香业市场的容量翻涨了十几倍,永春涌现出了如汉口制香厂、彬达、兴隆、联发、金丰、兴全、百轩、达盛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制香企业。
今年上半年,国内唯一一家上市企业,古城香业,发布了其2022年的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7,309,994.20元,较上年17,952.35万元减少4,221.35万元,同比减少了23.51%;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05,055.47元,同比减少了40.32%,销量、利润双双下滑。
行业中最游刃有余的龙头企业尚且如此,其他的中小企业更加艰难。
传统天然香的香道文化虽然也是中国数千年的重要传承之一,但从阿里研究院对于国潮文化的报告数据来看,搜索的十大中国元素中,茶道,服饰,刺绣,京剧都有提及,却并未见香道文化的身影。比起其他传统文化又在近几年重新翻红,香道似乎已经难见其踪迹。
实际上“香”是一种很容易影响消费者的东西。国际品牌大师MartinLindstrom的研究指出:“人的情绪有75%是由嗅觉产生的。人对照片的回忆在三个月后只剩下50%,但是回忆气味的准确度缺高达65%。”香道文化的主要感官刺激看在于嗅觉。
而这样的优势,传统香几乎占不到什么好处,全给化学香做了嫁衣。
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洋香水进入国内的时期,尚未溅起什么波澜。传统香还是有着绝对的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