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深圳文和友门店,再到杭州湖滨88商场门店、西安万象天地门店……甚至武汉汉江路步行街门店在今年迎来国产美妆零售集合店“第一关”,HAYDON黑洞的美妆零售梦正在破碎。
然而这却不只是个例,2021年开始,THECOLORIST调色师、WOWCOLOUR、津梁生活等头部玩家就已经开始有门店陆续关闭,国产美妆零售集合店的闭店潮已经汹涌而至。
一面是冰,一面是火,消费的复苏激起千层浪,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70409亿元,增长5.0%,火热朝天的社会消费增长态势与国产美妆零售集合店们的大溃逃形成鲜明对比。
美妆“搬运工”的背后,曾经疯狂开店的获取流量路径迅速拿下新消费市场,当市场热度褪去,回归的未来发展趋势,或许还要落在渠道品牌横纵拓展的强竞争力构建上。
黑洞迎来至暗时刻HAYDON黑洞也曾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定位为高端美妆零售集合店的HAYDON黑洞,2020年底在武汉开业全球首家门店,凭借“全球品牌+国际大牌”的概念,集合了国内外各大美妆品牌,以“艺术+科技+体验”的先锋思路、以“买手+大数据”的爆品选品逻辑,树立了美妆零售业态新风向标,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一站式美妆购物体验。
在武汉首店爆火与“排队之王”茶颜悦色比肩后,仅用一年多时间,陆续入驻广州、深圳、上海、杭州、成都、西安等十数个城市。
其中,2021年9月24日开业的湖滨商圈HAYDON黑洞杭州首店,以品牌2.0形象面世,更以华东首店的姿态高调亮相,该店面积近千平方米,占据三个楼层,汇集超350个国内外美妆品牌,5000多个SKU,跨度从彩妆到清洁、护肤等等。
HAYDON黑洞创始人兼CEOJudy曾公开表示,预计2021年年底品牌将入驻上海、北京、重庆、郑州等超16座城市,开出超20家门店。同期,也曾一度获得资本的青睐与加持,在2021年9月,HAYDON黑洞完成一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高达10亿美元。
但梦想是美丽的,现实是骨感的,现在的HAYDON黑洞正处在闭店潮的至暗时刻。近期,位于西安万象天地的门店已经呈关闭状态,此时距离开业不到半年。
更早之前,HAYDON黑洞在杭州湖滨88商场的门店也因经营问题停止运营,为期一年的HAYDON黑洞深圳文和友店联合概念店也已关闭,而原定接档的正佳精选店也暂无消息,同样原定开业的无锡店至今也没有新消息传出。
截至目前,不包括上述被停业的门店,HAYDON黑洞全国营业门店数量仅为个位数,并未能实现超20+门店的目标。
线下门店接连闭店的原因,有HAYDON黑洞的品牌合作方曾透露:“一方面是受到疫情影响线下去年有些难,而线上渠道各大品牌自营渠道已经稳固,集合店的分销也分不走太大流量,另一方面美妆集合市场太卷了,你有的大家都有,实质的品牌竞争力差别不大,买哪家都是买,品牌记忆点不突出自然也容易被市场遗忘”。
集体“失速”,集合美业按下暂停键黑洞的大撤退,只是美妆集合店集体“失速”的缩影。
近两年以来,THECOLORIST调色师、津梁生活等新式美妆集合店都不同程度相继有门店关闭。
稳健医疗旗下的集合店津梁生活,集合门店上架商品超过2000款,涵盖了护肤、彩妆、香氛、个人护理、家庭清洁等品类,同样在2022年底宣布关闭所有线下门店,聚焦线上业务,在网传供应商提供的告知函件中,津梁生活将关闭的原因主要归为受疫情持续影响。
调色师THECOLORIST在2020年1月于全国近20个城市开出50余家首店,长沙首店开业12天,业绩破220万,但到了2021年上半年时,THECOLORIST调色师加盟店数量从170家缩至111家,关闭59家。
截至目前,据氢消费了解,北京地区的THECOLORIST调色师门店中,新奥天虹、新中关购物中心、悠唐购物中心、东方新天地等核心商场的调色师门店已经全部退出,在营门店为0家,彻底失去北京市场。
而传统头部美妆集合店屈臣氏、莎莎等也难逃业绩低迷、深陷经营瓶颈的增长困境中,集合美妆行业在消费复苏的反向按下了暂停键。
根据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于3月16日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屈臣氏集团总营收1696亿港元,同比降2%;录得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143亿港元,同比降11%。中国地区营收176亿港币,同比下降23%;录得EBITDA11亿港币,同比下降59%;EBITD毛利率从12%降至6%。
营收利润齐降的同时,屈臣氏中国门店数量也在下降,年内闭店数量高达数百家。2022年,屈臣氏中国总店数为3836家,同比减少343家。同比店铺销售额增幅为-18.3%,上年同期则为1.9%,尽管在财报中表示业绩的不及预期主要归结于疫情,但屈臣氏中国同样也迎来闭店风波已成既定事实。
来自香港的集美美妆店莎莎,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6个月内,实现15.5亿港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9%,期内亏损1.33亿港元。其中,在中国内地的零售销售下滑13.1%至1.2亿港元。
利润挤压,品牌失色美妆集合店们集体大溃败之下,利润备受重资产模式挤压与同质化的品牌特色是关键原因所在。
疫情三年,经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