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三月以来,气温不断回升催热了“防晒经济”,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防晒意识增强、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们上演“全副武装”,“软防晒”和“硬防晒”两手抓成为必选项,进一步扩容防晒消费市场。
可以看到的是,市场上以防晒霜和防晒喷雾为代表的软防晒产品热销依旧的同时,防晒衣、防晒帽和防晒手套等硬防晒装备也走俏市场。
防晒产品的热度在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得以体现。3月1日晚,3·8大促李佳琦直播间的美妆节正式开启。当晚,防晒霜品牌Mistine蜜丝婷的防晒小黄帽销量达18万支。3月21日,李佳琦又开设了防晒专场,其中不乏防晒霜、防晒衣等产品,安热沙、薇诺娜、蕉下等品牌参与其中。
实际上,防晒产品的火热背后是我国防晒化妆品市场的不断增长。智研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防晒行业市场规模102亿元,2022年中国防晒行业市场规模183亿元,预测2029年中国防晒行业市场规模389亿元。
“在快速增长的国内防晒市场中,多效合一的‘防晒+’成为消费市场的新趋势,防晒成分也加入到多元化的化妆品品类中。科技的投入和创新也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要素,如何借势提高科技投入,通过场景、人群、品类等打出差异化是突围的关键。”日化美妆专家白云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产品线延伸至“防晒+”
在“气象经济学”中,有个术语为“一度效应”,即气温发生1℃的变化,商品的销量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也很明显地作用于防晒用品上,每年随着天气回暖,“防晒经济”就会起势。据《2022年淘宝直播防晒报告》显示,1至4月淘宝直播间防晒面罩、服饰、帽子的增量分别为1462.5%、188.1%以及62.0%。
从面部防晒到身体防晒,甚至是头发防晒,消费者对防晒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记者注意到,小红书上与“防晒”相关的笔记高达532万多篇;抖音上,“防晒”话题播放量有245.3亿次之多;B站等平台上,各类UP主、博主对于防晒相关的测评视频更是层出不穷。
目前,防晒护肤品和防晒服饰成为两大主流防晒方式。就防晒护肤品而言,市面上比较火热的不仅有兰蔻、资生堂等国际大牌,像蜜丝婷、薇诺娜等新兴势力也不容小觑。而在防晒服饰领域,不仅有以防晒用品为主的蕉下、Ohsunny等新消费品牌,传统品牌也开始踏足防晒服饰领域,比如探路者、波司登等。
据记者了解,不管是防晒护肤品还是防晒服饰,不约而同地呈现“防晒+”的趋势。
“当我们谈到防晒护肤品时,首先想到的适用季节是夏季。但现在从功能的用法上,防晒已经打破了季节性的特点,具备补水、保湿或润肤等多重功效也成为防晒产品的新需求。在产品品类上,突破单纯的防晒边界,做防晒+护肤、防晒+彩妆、防晒+身体护理等延伸。这也成为了品牌间差异化的产品利益点,‘防晒+’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白云虎告诉记者。
白云虎指出,目前防晒在化妆品里被定义为一个独立的类目,消费者习惯性地认为防晒护肤品就是单纯的防晒。因此,企业能做的就是在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下,在产品线上拉通更宽泛的产品值。例如,“亲肤”“抗衰老”“零重力”“提亮保湿”“清透”等都是当前热门卖点。
在防晒服领域,记者注意到,消费者不仅要防晒,还要求产品兼具颜值、版型、设计等多重要素。并且随着露营、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的火热,不少品牌推出了不仅具备防晒功能,还具有防风、防雨、排汗等功能的户外防晒产品。
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表示:“可以说,防晒是产品的功能需求之一,而不是唯一需求。企业需要结合消费者场景的需要,推出‘防晒+’的产品。比如露营、骑行等户外运动会使皮肤长期暴晒在阳光下,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仅仅是具备防晒功能,还需要吸汗、排湿、透气等功能。”
此前,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活力的生活方式,冲浪、露营、骑行等户外运动相继掀起热潮。而户外活动的增加,对防晒及相关护肤健康的需求也就相应提升了。从这方面来看,消费品牌也在思考如何抓住户外活动所带来的防晒市场,成为突围的新势力。
“防晒经济”差异化路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防晒市场的规模和消费频次正在不断增加,但相较于日韩等亚洲国家,我国防晒产品普及率较低。数据显示,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防晒产品普及率较低,人均防晒霜消费金额为11.8元,不到韩国人均防晒霜消费金额的七分之一。
日化行业专家冯建军认为,国内的防晒市场足够大,但绝对的强势品牌或者说全渠道第一品牌还没有形成,“防晒经济”还蕴藏着很大的市场机会。差异化突围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防晒产业中同样适用。据蕉下方面提供的资料,当前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将特殊材料、黑科技、人体工学设计等融入到户外用品中,可以满足用户对户外运动的功能性需求。新科技、新材料为产品和品牌赋能,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目前,市面上一些户外防晒品牌已推出“三防科技”的产品,比如,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