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天被工作塞满,夜晚就成了难得的个人时间。走到餐馆酒吧,点上一杯啤酒,和朋友把酒言欢或是借由酒精消解工作的疲惫,是很多“打工人”夜间生活的第一站。
基于这个需求,近年来小酒馆遍地开花,原本小众的精酿啤酒也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所谓“精酿啤酒”,中文语境下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精酿厂牌牛啤堂创始人之一小辫儿告诉虎嗅,2012年,他在北京鼓楼附近邂逅了银海(牛啤堂另一个创始人)、高岩(高大师创始人),当晚宿醉仍未尽兴于是再约。三人次日碰杯之时决定把英文“craftbeer”统一称为“精酿啤酒”,这算是“精酿啤酒”这个词的正式来源。由此,2012年被称为中国精酿元年。
有了统一的名称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精酿啤酒逐渐发展起来,甚至一度成为消费行业资本追逐的风口。不过,多位精酿啤酒品牌创始人都向虎嗅表示,这两年精酿行业正处于“混战”之中。
一个核心原因是,精酿的市场规模增速远远比不上入局企业的增速。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1年,我国精酿啤酒的消费量从3.6亿升增长到了10亿升,而对应的精酿企业数量则从293家飞涨到了5000多家。
“现在的市场规模肯定容不下这么多精酿企业,所以竞争越来越激烈,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了。”一位精酿行业资深从业者说道。
据虎嗅了解,在这场精酿“淘汰赛”中,已经形成品牌影响力的头部品牌,更为从容;刚加入的小品牌和尾部品牌,很多通过模仿、低价,野蛮生长;而更多的腰部品牌,则在为“破圈”找新增量焦虑。
多方“混战”跟传统的工业啤酒比起来,精酿啤酒实在是个极为分散的市场。
2021年,中金公司研究部曾预测过精酿啤酒的市场集中度,他们给出的答案是:CR4(前四名共计市场占有率)约为47%。同年,按销量计算,我国啤酒行业的CR5为92.5%。精酿啤酒的市场分散度之高,可见一斑。
按照中金公司的统计,目前精酿啤酒行业的前四强为百威、嘉士伯、重庆啤酒和青岛啤酒。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头部啤酒大厂生产的高端啤酒是否算精酿,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直接原因是,精酿啤酒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
“即便在最早提出精酿概念的美国,酿酒师协会对精酿产品本身也没具体标准,只是对酒厂有要求,而且这种要求更像是对小酒厂的保护。”一位精酿啤酒从业者说道。
对于到底什么是精酿啤酒,一个相对“普世”的认知是:用料更好、发酵时间更长,追求更好、更丰富的啤酒口味。“大厂做的高端啤酒,生产、销售等逻辑还是工业啤酒那套,他们会更考虑成本,所以我觉得那些不能算精酿啤酒。”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抛开“模棱两可”的啤酒大厂不谈,独立精酿厂牌和经销商进口的国外精酿啤酒,是我国精酿市场目前的主流。近年来,这两类品牌都在迅速扩容。
先来看进口精酿啤酒,一位经销商告诉虎嗅,现在每个月进口到国内的精酿啤酒都有几十款。而就在十年前,进口精酿啤酒都还是“稀罕物”。很多啤酒发烧友,都有去国外人肉被背酒回来喝的经历。为了多喝几种,他们还会“拼酒喝”,“相当于AA制喝酒,一个人从国外买回来,攒一个局,大家平摊一部分钱一起喝。”一位精酿厂牌创始人说道。
独立精酿啤酒厂牌,算是我国精酿文化的“播种者”和行业先行者,也是这两年新增数量最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据虎嗅了解,目前我国成立5年以上的头部和腰部精酿品牌,大都由精酿啤酒爱好者成立。这些品牌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连锁的“精酿+餐吧”模式,头部精酿厂牌很多采用这种模式;第二种是只做精酿啤酒,没有或者只有一两家线下门店;第三种是自有品牌和代工业务同时发展。
近几年,除了爱好者外,精酿厂牌的入局者也在多样化。比如,原本做啤酒设备的乐惠国际,2021年也推出了自己的精酿啤酒品牌;盒马、美团等零售渠道同样上架了自有品牌的精酿啤酒;他们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品牌。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见过资本对精酿的热情摸样,大约是2018年,有投资人提出要给他1000万建厂,“对我的要求只有产量达到一定规模,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卖出去。”他告诉虎嗅,甚至有人觉得只要做一款比青岛度数更高的啤酒,就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前几年,一位厂二代在父母手里接管了家里的啤酒代工厂,开始为精酿品牌服务。他的实际观察是,这几年做精酿啤酒品牌越来越多了,“很多甚至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考虑来做精酿的,就是觉得是个风口资本喜欢投。”他说道。
企查查数据显示,仅以“精酿啤酒”为关键词检索企业,仍保持存续/在业的企业共7998家。其中,于近5年(2019-2023)成立的企业数量高达6179家,近1年内成立的企业数量为1700家,分别占比77.26%、21.26%。
这种“拥挤”,更具象的表现是啤酒节。
啤酒节,是独立精酿品牌展示产品的常规渠道。一位资深从业者告诉虎嗅,最早啤酒节非常少,而且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才有,但是这两年啤酒节越来越多了,“今年巅峰的时候,平均每周就有一场啤酒,而且有些已经办到了二三线城市。”据他透露,参加啤酒节的品牌,也从五六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