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喻淑琴广州报道
最近很火的话题是什么?答案是预制菜。
无论是“预制菜进校园”引发的争议,还是新华社采访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的表态,都凸显了预制菜的火热和受关注程度。从二级市场看,曾经一度呈现高涨势头的预制菜概念股,如今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然而,就预制菜出口而言,其持续上升的态势并未改变;诸多预制菜企业更是瞄准春节,开始了大盆菜生产的准备。有企业称,“今年大盆菜订单很火,预制菜将成为今年过年的一道硬菜”。
因为能带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且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基础,加上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预制菜在未来的发展仍然被普遍看好。今年,预制菜列入中央一号文件;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也再次提及“培育发展预制菜”;不少地方政府,更是将预制菜作为食品产业升级的“新赛道”加以支持。
当前,预制菜产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对于新华社报道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提到的“经研究,鉴于目前预制菜还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业界分析,“标准”“认证”“追溯”三大体系,是预制菜走向健康饮食的关键路径,也是消费者信任预制菜的重要保障。
预制菜企业属于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生产企业标准是否适用于预制菜?国联水产、广州酒家、唐顺兴等预制菜产品出口美欧、日韩及港澳,它们的标准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推行认证机制、加强溯源管理,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预制菜成为“放心菜、营养菜、明白菜”?
为何不放心?在“弱标准”下狂奔,呼唤国标无规矩,不成方圆。
行业发展初期,标准的滞后有其必然性。在当前“预制菜进校园”引发担忧的背景下,推动预制菜行业进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已成社会共识。
然而,目前的预制菜标准存在地域限制或缺乏强制性,导致对行业的实际规范效果有限。
2022年,不管是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还是企业,大批量与预制菜相关的标准得到申请制订并发布。根据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截至2022年11月,全国共有预制菜现行标准69项,尤其是山东、广东、北京,预制菜标准发布数量,分别是31项、18项和9项,占比达84%。
综合来看,现行标准各有侧重,涵盖预制菜多个方面,包括原料规范、加工制作、仓储物流等。此外,预制菜术语、定义以及预制菜质量评价与安全标准等内容也被纳入其中。
随着预制菜行业的不断壮大,其标准划分也越来越细致。除了适用于整个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外,还有针对“菜系预制菜”“肉制品预制菜”以及“特定预制菜”等的标准,甚至具体到每一道菜品。
例如,针对酸菜鱼这一爆款,《预制菜酸菜鱼》标准(T/SPSH36-2022)中,就规定了酸菜鱼的术语和定义、生产加工过程、食用方法、销售与追溯召回等内容。
不过,虽然预制菜一度迎来“标准制定潮”,但对“什么是预制菜?”以及“预制菜分类”这2个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一直没有定论。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大家对预制菜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预制菜定义不仅因人而异,在不同文件中也有不同表述,即使是“即时即烹即热即配”这样的“4即”说法,也得不到广泛认可。对于简单的馒头包子、肉丸、火腿、罐头,以及料理包、半成品菜、中央厨房供货等是否也归类为预制菜,目前也尚存争议。
在不少受访者看来,预制菜因市场需求而出现,但它是一个模糊的市场概念,属于民间笼统的称谓,并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或界限清晰的法律定义。由于概念含混不清,只要看到有需求且较受欢迎,大量良莠不齐的产品都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进入市场,无论其是否符合健康营养的要求。
也正因为没有明确定义,且团体标准缺乏法律约束力,社会成员可自行决定是否采用,预制菜产业被广泛认为是在“弱标准”下狂奔。
在粤港澳大湾区食品与健康联盟粤方主席、佛山食品安全学会会长董华强看来,要让预制菜市场变得更健康,首先需要明确预制菜的概念和定义。同时,目前预制菜的食安保障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只是普通食品安全保障问题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说法在市场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得到印证。目前,对于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据是现有的食品法规和标准。这也意味着,预制菜的安全监管,本身就已作为普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部分在进行。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因为预制菜产业链长,且极具复杂性,涉及多个产业、多个模式、多个业态、多个场景。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预制菜很难取得持续性发展。
此外,冷藏类预制菜也缺乏适用的现行标准。在江苏省新型食品集群预制菜产业链专家委员会专家、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浩看来,冷冻预制菜虽可参考冷冻食品标准,但这些标准可能无法完全适应预制菜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要求。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助理牟栋梁也认为,现行标准大多只是对预制菜的产品属性进行简单描述,缺乏强制性和全面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