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星星之火”的燃起,从策源地广东开始。
几年前,当大家仍观望预制菜到底“香”不“香”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已旋风式主动出击,众多粤企涌入万亿级黄金赛道,抢滩预制菜蓝海市场。
经过市场培育,广东已交出靓丽成绩单。仅2022年,全省预制菜产值达545亿元,增速为31.3%,占全国的13%;聚集超600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占全国8.5%;上榜《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霸榜中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省份排行榜等。
从出台预制菜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措施,到建设11个预制菜产业园;从传统渠道经营到组织化、系统化推广;从“线上线下”多元化营销到借助一带一路、RCEP等向海外市场进军;从成立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到启动全国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这些都为广东预制菜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并逐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
广东正站上时代新消费风口,以千钧之势引领预制菜产业风气,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预制菜新业态风向标。广东是如何拔得头筹的?
夯基垒台,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广东何以先知先行,抢占全国预制菜制高点?深厚扎实的产业链基础,是其脱颖而出、拔得头筹的“独门秘笈”。
广东预制菜上下游产业链多且长。上游有覆盖农林牧渔业及调味品的国联水产、温氏、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中游有格力、美的、格兰仕等接入新赛道的家电行业代表;下游有广州酒家、陶陶居、利口福等“老字号”餐饮类企业。
广东发展预制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水产预制菜产业基础上可谓一骑绝尘,独领风骚。
1999年,恒兴在湛江筹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虾料、膨化料生产基地。2003年,恒兴从水产转型到水产加工领域,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种苗、饲料、动保、养殖、水产食品加工、智慧渔业、冷链物流为一体的水产产业链。
如今,恒兴已发展成为全国预制菜头部企业,提出“致力打造粤式预制菜品牌”口号,建立预制菜公共研发平台,与粤菜大厨达成合作,推动传统烹饪与现代工艺结合,让预制菜保留粤菜核心——“鲜”,“恒兴鲜虾”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对于预制菜而言,除了需要解决口味上的挑战外,菜品保鲜也是发展难点。
针对这一难题,广东发布了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方案,并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符合省内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目标。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广东冷链物流行业的主要企业共有1400多家,2022年注册企业数量超过130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各1家。
顶层设计,先试先行占据制高点预制菜赛道的火热,除了资本与企业层面的关注,还有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参与。
从全国区域看,广东最先敏锐地嗅到政策信号和消费风向,率先从省级层面统筹发展预制菜,探索预制菜产业发展新路径。山东紧随其后,河南、福建、河北等也跃跃欲试。
广东不仅是最早出台支持预制菜政策的省份,还是全国第一个把预制菜写进党代会报告、第一个由省政府发文推进预制菜产业的省份。
随后,广东各市县区为发展预制菜产业频频亮出新招。佛山顺德“世界美食之都”继续向着全球进发、珠海高标准打造预制菜装备制造示范区、湛江大手笔推进“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潮州“最好的中华料理”破圈出海……
2022年以来,广东提出系列创新举措,涉及预制菜原料、加工、成品、运输等全产业链,将预制菜产业作为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点产业来打造。
目前,广东还在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食品、菜品“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新模式,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融合化、全流程标准化、全环节品质化,并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推动建设大湾区预制菜产业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化“生态圈”。
各项产业政策的发布向企业家释放了利好信号,众多企业涌入预制菜行业,催生了产业园区建设、集成平台搭建、联盟成立等连锁反应。广东预制菜企业加速布局全链条,触达一二三产业,并由此真正进入了高位推进、蓬勃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12221”市场体系建设理念,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构建预制菜市场培育模式。在需求端,通过营销推广、品牌打造等举措,提高预制菜知晓率与接受度,激发消费潜力;在供给端,依托政策扶持、产业集聚等方式强链补链,提高消费意愿。
但要真正实现产销两旺,产销供需有效对接是关键。对此,广东积极建机制、搭平台、设卖场,举办诸如预制菜“双节营销”、走进京津冀、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中国年鱼博览会等多样化活动,让广东预制菜多次登上央视,在全国消费者面前刷脸,推动粤味预制菜积极“出圈”。
科技引领,数智化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生产、研发、保鲜、运输、储存、配送……预制菜环节,离不开制造企业和科技赋能。
现今,广东预制菜技术研发已形成了“企业+名厨”“企业+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名厨”“企业+科研单位+名厨”等多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