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东鹏饮料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2023年东鹏大咖将作为公司第二曲线,投入资源重点发展,这个新闻恰好契合了Foodaily研究院在今年上半年研究饮料品类发展规律时所发现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能量饮料和咖啡两个同样具备提神功能的品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实际上,在之前研究能量饮料和即饮咖啡品类时我们发现,不管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即饮咖啡市场日本,还是在世界上最大的能量饮料市场北美,两个品类都存在用户重叠现象。
如今,在两个品类都极具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同样出现了玩家跨界探索的现象。
那么,两个品类用户到底存在什么共性和差异?随着用户的需求意识变化,两个品类做出了哪些新的尝试和改变?在各个市场表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者是水火不容还是亦敌亦友?对比研究海外成熟市场,国内市场又有什么新机会?
日本市场:海外巨头和咖啡大佬盯上能量饮料“腹地”在之前介绍海外能量饮料市场的文章中我们提到,日本是能量饮料的发源地,这个市场也是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奋斗的打工人群体发展起来的,凭牛磺酸、维生素C、咖啡因等功效成分,为努力工作的打工人们提供了高效的体力支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即饮咖啡市场,打工人同样也是这一品类的重度用户,除了提神的咖啡因和香醇的风味之外,还提供了“暂停休息”和“工作陪伴”的独特情绪价值。
然而,随着初代消费者步入退休年龄,新生代消费者成长,以及以红牛、魔爪为代表的海外罐装能量饮料玩家进入日本并快速增长,日本能量饮料的玩家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即饮咖啡市场也面临着用户老龄化、需要获得新客户的挑战。
为了跟上时代的变化,日本本土的饮料巨头纷纷发力推出新品牌、新产品,通过新的价值争夺有提神、抗疲劳需求的核心客群。
抢占年轻人,高速增长的罐装能量饮料挑战传统shot瓶能量饮料
在日本,提起能量饮料,大家第一反应是以力保健、奥乐蜜等为代表的shot瓶型能量饮料。然而,近几年,以红牛、魔爪为代表的罐装能量饮料的增长有目共睹。
INTAGE的报告提到,能量饮料市场正在显着扩大,2019年市场规模比2016年扩大了约1.4倍,与罐装能量饮料相比,被认为是典型竞品的传统shot瓶能量饮料(ドリンク剤)市场呈小幅下滑趋势。
红牛在2005年才进入日本市场,魔爪在2012年才开始由朝日饮料在日本独家销售,两者都远远晚于本土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全民普及的shot瓶能量饮料,成分上能提供的功效也和传统能量饮料类似。那么,这些海外巨头是怎么和本土成熟品类争市场的呢?
首先采取了不同的定位。以红牛为例,shot瓶能量饮料的认知是“身体感到疲劳时喝的东西”,价值是“消除疲劳”,而红牛希望提供的价值是“振奋精神,提升心情”,更偏向心理和生理双重的“充能”,目标群体也锁定在年轻人身上,由此形成了差异化。
在渠道上,罐装能量饮料几乎在100%的便利店都有售卖。由于分类为饮料,在便利店等渠道陈列时,罐装能量饮料也会和shot瓶能量饮料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货架上,两者不会正面遭遇。
实际上,从消费者调查中也能看出,两个品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
如在饮用时间上,两者都在“早上起床时”“上班/上学途中”饮用最多,晚上想休息时饮用则较少。
不同的是,想要“今天一天好好努力”、倾向在早上出门前喝shot瓶能量饮料的更多,而想“再加把劲儿”的时候,更多人倾向于选择罐装能量饮料。
在饮用状态上,倾向于在“身体疲倦时”“接下来想加把劲儿时”“困倦时”饮用罐装能量饮料的人较多,以在工作、学习中途为自己注入能量。
而选择shot瓶能量饮料的首要原因为“身体感到疲劳时”和“精神感到疲劳时”,有更强的“对抗疲劳”的目的性。
从SCI全国消费者调查可以看出,罐装能量饮料男女各个年龄段的用户都有增长,但年轻男性用户增长尤为突出,特别是10~30代的男性,整个品类由年轻男性引领。
此外,容量更大、性价比更高、口味更丰富等特点也是罐装能量饮料受欢迎的原因。如魔爪2019年发售粉瓶PIPELINEPUNCH热带水果口味上市后迅速售罄,品牌人气暴涨,这也被认为是魔爪2019年市场份额反超红牛的导火索。
在红牛和魔爪两大品牌的强势表现下,三得利、可口可乐、大塚食品等本土品牌纷纷参战,推出了ZONe、可口可乐ENERGY、REALGOLDX/Y、e3等品牌,这些新玩家进一步为能量饮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咖啡成能量饮料替代,咖啡巨头以“好喝的高咖啡因”新品抢占能量饮料用户
除了海外玩家,日本即饮咖啡巨头也盯上了能量饮料的用户。
如今年3月,三得利旗下咖啡品牌BOSS推出了新品CAFFEINE,宣传为“替代能量饮料的咖啡”。
三得利注意到,年轻一代在工作、学习、运动、驾车等场景下会“故意”像喝能量饮料一样喝罐装咖啡,因此推出了至今为止咖啡因含量最高的产品,每罐含200mg咖啡因,满足既能享受咖啡的味道、又能摄取大量咖啡因的需求,制造一种更适口、更易摄取的咖啡因中心产品。
同时,三得利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