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议暨中国酒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在山东省泰安市举办,会上,盘点了过去一年中国酒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白酒作为酒业龙头实现稳定增长,936家规上白酒企业产能达671.2万千升,完成销售收入6626.5亿元,增长9.6%,利润2201.7亿元,增长29.4%。
确实,白酒行业在过去几年得到了长足、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市场扩容、酒企扩产、产品结构升级之后,存量累积下供需矛盾在去年行业调整期逐渐显现,渠道库存偏高、终端动销不畅、价格倒挂、部分酒企业绩增速放缓、高端消费增速趋缓等问题接踵而来。
另一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在现场指出,当前我国酒业发展还存在产品结构设计不完善,产品总体供需不平衡,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弱项。
可以看到,未来白酒行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那么当下如何破局?酒企如何应对挑战?产业未来趋势在哪?行业协会、龙头酒企的高管给出了答案。
消化库存是白酒行业2023年首要任务
作为食品饮料、酿酒行业的最大板块,白酒依旧是此次会议的重点。
过去一年,白酒行业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规上白酒企业936家,产能671.2万千升,同比下降5.6%,完成销售收入6626.5亿元,增长9.6%,实现利润2201.7亿元,增长29.4%。
名酒企业的表现亦十分亮眼。纵观全年,名酒企业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时市场份额向优势产区、名酒企业和名酒品牌不断集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向头部聚集的趋势愈发明显。
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看,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提到,“疫情三年,2022年相比2019年,白酒产业销售收入累计增长5%,利润增长71%,这两个关键数字更具有阶段性、周期性和代表性,充分反映出中国白酒产业长周期的特征。”
因此,白酒渠道在过去几年经过了快速扩容,高利润引来无数业外资本的涌入。与此同时,名酒企纷纷扩产,在存量竞争态势下,伴随着的是产能的持续过剩。这也意味着白酒行业的问题也相伴而生,逐年累积。
宋书玉提到,“从产能看,‘十三五’时期的白酒产能高峰是1380万千升,如今为671万千升,近十年时间总产量不断下降,说明产业存量产能过剩,加之横向竞争、健康消费观念带动的消费结构变化,是白酒产能未来仍有下降的压力。”
同时,“酒类基础消费出现了群体转移和结构性变化,消费信心恢复需要一定的周期。2023年年初,白酒消费水平反弹上扬的态势明显,后期是否具备持续消费动力值得期待,也值得深思。疫情三年白酒渠道扩容快速。新渠道消化能力不强,聚道竞争骤然升温。”宋书玉指出。在宋书玉看来,消化库存是白酒行业2023年的首要任务。
2022年,白酒行业进入近10年来的首次调整,终端动销不畅、部分酒企业绩承压,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渠道库存偏高所导致。虽然终端需求在春节迎来快速反弹,但积压了近一年的渠道库存让市场整体库存仍然偏高。有经销商在春节前夕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往年我这个时候天天都在出货,现在可能不及往年的十分之一。”
经过扩容的高速发展后,当前白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同时消费、渠道信心复苏需要一定周期。
宋书玉就此指出,在产能方面们要切记不能只做加法。盘活存量产能,提升优质产能,淘汰低效产能,成为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腰部价格带产品竞争将会加大
从前述数据中可以看到,消费升级的趋势下,行业整体营收规模也在持续增长。如今,高端白酒从以往的小众消费逐步转变为大众消费。但这面临的渠道扩容,消费下行,库存增大,价格倒挂所引发的系列问题最终在去年的行业调整期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升级并不是一味的高端化,经过去年的行业调整期,白酒高端消费增长已经趋缓。
宋书玉说:“从市场结构上看,消费下行、高端消费增长趋缓,这也推动龙头企业对于腰部价格带产品竞争参与度加大,在产业、企业全方位深度竞争的态势下,产业将步入调整转型期。种种迹象表明白酒产业已经开启了新的调整、变革和转型。如何破局,应对挑战,主要还是看白酒产业的战略调整能否及时到位。”
“中低端白酒好卖,高端难卖。”一位白酒经销商在春节前夕告诉记者,“而且竞争对手多了,电商平台价格低,消费呈现年轻化和多元化,导致实体店无法销售。未来可能一桌朋友10个人,能喝出10种不同的酒产品和饮料。”
去年至今,行业以头部酒企为首开始纷纷加码大众消费价格带产品。
五粮液宣布对旗下系列酒产品“尖庄”进行全新升级,同时对主打系列酒公司更名为“四川五粮液浓香酒有限公司”,摆在了更高的战略位置;茅台集团推出百元价格带产品“台源”;泸州老窖推出百元光瓶酒产品“黑盖”......
洋河股份董事长张联东在会上演讲时指出,酒企未来要主攻消费升级,做好延伸及周边产品的开发,坚持打造高品质、高颜值、高价值产品,坚持把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创意与文化深度融合,不断满足各个消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