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持续加码咖啡赛道 多家知名企业跨界入局
时间:2022-10-21 17:04:31来自:证券日报网字号:T  T

10月19日,雀巢发布2022年前九个月业绩,总销售额达到691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9.2%。其中,大中华大区销售额实现38.43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66.6亿元,同比增长7.2%。

值得关注的是,雀巢大中华区咖啡业务的增长得益于中国咖啡市场的高速扩张。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突破3亿人次;预计国内咖啡市场将保持27.2%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到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比欧美日韩,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仍然较低,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未来咖啡市场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咖啡赛道“吸金”能力惊人

需注重品质与品牌

咖啡市场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青睐,据红餐网出版的《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从2018年开始,咖啡相关领域融资总金额大幅上涨,2018年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达到了1.4亿元,2019年平均单笔投资金额更是达到了4.2亿元。

而近年来咖啡赛道的融资更是加速升温,2021年,NOWWA挪瓦咖啡共拿下3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为2亿元;MANNER咖啡也拿到多轮过亿融资;MStand拿下超6亿元融资;Tims咖啡、时萃SECRE等品牌也在一年内连续获得多轮融资,2021年,现磨咖啡的披露融资总额超30亿元。2022年上半年,现磨咖啡赛道融资事件共计6起,披露融资金额超过14亿元,其中Tims咖啡单笔融资金额就达到12.29亿元。

咖啡行业的“吸金”能力不仅仅来源于行业的市场前景,高毛利率也是原因之一。据瑞幸咖啡财报数据显示,瑞幸咖啡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别为50.53%、59.85%和60.63%;而星巴克在同期的毛利率为67.28%、69.93%和68.17%。

总体来看,超过50%的行业毛利率,确实吸引着资本争相布局。但大量资本的涌入,虽然加速了咖啡行业的扩张,但也使赛道愈发拥挤。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咖啡的需求潜力虽大,但仍会是线性增长,而市场供给却是非线性的集中扩大,所以短时间内会造成供求平衡的反转,一定程度上的泡沫化竞争。

“虽然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量较低,满足咖啡消费需求仍有很大缺口,未来消费需求也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企业要面对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注重品质、创新和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品牌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沈萌进一步表示。

多家企业跨界进入咖啡赛道

服务主业或是目的

咖啡企业不断加速扩张的同时,不少知名企业都在积极跨界布局咖啡赛道。早在2018年,中石油旗下昆仑好客便利店推出了“好客咖啡”;2019年,拥有2.8万家门店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发布新品牌“易捷咖啡”。

2022年跨界咖啡更是加速升温。2月份,中国邮政首家邮局咖啡在厦门开业,4月份,李宁旗下NINGCOFFEE开业。5月份,华为也申请注册了咖啡商标。9月份,特步也申请注册了3枚咖啡商标。近日,蔚来也申请注册了4枚咖啡商标。

“企业跨界做咖啡能够形成热度话题,扩张品牌增值业务,提高品牌价值。”沈萌表示,但需注意的是品牌虽然具有知名度,但或许无法跨界覆盖到咖啡领域,不足以吸引消费者形成黏性。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企业跨界做咖啡或并不是为了赚钱,服务主业或是目的。李宁公司曾公开表示,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是希望通过优化店内服务,提升顾客在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

广州食安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咖啡并不是跨界企业的主营业务,跨界卖咖啡可满足、匹配新生代的核心需求和诉求,是企业服务升级的一种体现,通过这种服务,让新生代对于老品牌有更广泛的认知和更深刻的理解,围绕新生代打造全新的生态圈才是其真正目的。

虽然知名企业跨界做咖啡能为其带来流量和资金上的优势,但对于未来能否成功,朱丹蓬表示,2022年中国咖啡市场将进入大分化时期,咖啡对于品质、品牌、场景、服务体系和客户黏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此发展态势下,门店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将会决定企业未来的走向。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