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的第三年,食品行业的变化悄然而至。
人们的“菜篮子”,从菜市场挪到了生鲜App;居家办公的“刘畊宏女孩”们,不再满足于方便面填饱肚子,预制菜、健身食品成了新宠;而曾经“闭眼挣钱”的出口食品,则变得危机四伏……
面对行业剧变,食品企业如何化危为机?
在福建漳州,越来越多企业积极应对并付诸行动。作为南方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漳州拥有2500多家食品企业,这里生产的水产品、果蔬罐头、休闲食品远渡重洋,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眼下,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布局国内市场、研发创新产品、创新营销思路……“世界厨房”正从国民餐桌挖掘新的市场机遇。
渠道之变:“向国内市场要出路”
从“紫山酱菜,人见人爱”,到蘑菇罐头风靡全球,再到如今自热食品瞄准的新时代人群,在外人看来,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紫山集团,似乎“越活越年轻了”。
紫山集团成立于1984年。20世纪90年代初,凭借“鱼米之乡”的自然禀赋,漳州市发出“向山海进军、发展‘两水’(水果、水产)”的号召,以紫山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外贸食品企业应运而生。
斗转星移,曾经只放眼海外的企业,越来越关注脚下的市场。“20年前,我们把好产品挑给国外,现在是反过来,最好的留给国内。”紫山集团总裁洪水河感慨,“中国市场太大了,只盯着出口让我们失去了太多机会。”
疫情以来,受国际物流等因素影响,外贸持续承压,相形之下,国内市场一枝独秀,紫山集团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向国内市场要出路,如今内销已成企业主要增长极。
从外贸转内销,最大的挑战是走出薄利多销的“舒适圈”。“消费者的需求早已不单单是‘填饱肚子’,这倒逼着我们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我们新设立了三个研发部门,吸引大专院校的人才,不断开发更加健康营养的产品。”洪水河说,外向型企业逐鹿国内市场,产品创新疲弱、储备人才不足是首先面临的问题,但国家积极构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将为企业创造更多机遇。
“时代在变,国内国际形势在变,物质文化需求、消费环境也在变,我们改变不了市场,只能改变自己来适应市场。”洪水河说。
紫山集团的策略之变是漳州众多食品企业的缩影。漳州市工信局副局长许开明说,疫情挤压了漳州传统外贸食品企业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海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叠加面粉、食用油、白糖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利润空间持续收缩,另一方面,随着海外国家陆续复工复产,疫情初期海外订单回流的红利逐渐消失,不少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寻求增长点。
为了帮助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漳州市修订出台了《关于支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鼓励食品相关协会抱团参加政府组织发动的各类展会,开展产业和品牌公共宣传活动。“近年来,通过举办‘中国食品名城漳州食品交易会’,我们吸引区内外企业1720家,意向订单85.66亿元,进行产品信息、合作等全领域的交流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许开明说。
产品之变:被“宅经济”带动的生产线
当疫情反复冲击城市的烟火气,人们需要什么样的食物安抚味蕾?
疫情期间,福建立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解本惊喜地发现,公司生产的冻干银耳羹和紫菜蛋花汤表现抢眼、捷报频传。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天猫平台的冻干食品消费增长了300%。在2021年“双12”期间,冻干食品在天猫线上有将近60%以上的增速,其中水果类冻干食品占得头筹,其次是方便食品。
疫情阻滞脚步的背景下,早期主要应用于航天领域的冻干食品,因其“超长待机”、使用便捷等特点,正被消费市场热捧。在立兴食品总经理郭树松看来,冻干食品的走红,离不开“单身经济”“宅经济”释放的市场机遇,“90后、00后对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相比其他食品加工工艺,冻干食品不仅食用方便,其脱水后不添加防腐剂,更能保留食物原本的色、香、味、营养,能够赢得年轻人的‘芳心’是情理之中。”
同样受益于“宅经济”的,还有五花八门的速食食品和预制菜。疫情发生后,紫山集团研发的自热米饭产品意外走红,这让洪水河看到了一条崭新的赛道,“结合供应链优势和闽菜特色,目前我们已开发了梅菜扣肉、酸菜鱼、蘑菇鸡汤等网红产品,未来,我们会继续深耕预制菜,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
“全民宅家”孵化了懒人经济,也拉动了健康消费。
成立于2000年的康之味食品去年产值增长12.8%,实现“逆风翻盘”,而其中最大的功劳,当属“健康系列饮品”。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疫情缘故,国人对健康消费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也倒逼我们不断优化产品,从‘安全’往‘健康’发展。”福建康之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志军说,近年来,公司在技术构架方面进行改进,从原料、配方、工艺、设备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开发出多款科技含量高、主打健康的创新型产品。
“无糖”“0脂肪”“0卡”“弱碱”……如今,在康之味的广告语里,这样的“低欲望”词汇越来越常见,早已不似十年前铺天盖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