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22元的星巴克星冰乐咖啡只要8块钱,一包7块钱的奥利奥只要3块多,一盒国外进口果汁只要3块多。
最疯狂的时候,茶茶一周内连续购买了三次临期食品,每次平均购买15件左右。据她说身边像她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豆瓣上一个名为“我爱临期食品”的小组目前已经有89414名组员,其他类似的小组在各个平台还有不少。
近年来,线上线下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xxx折扣店”等类似店铺。这类折扣店大多以处理临期食品、尾单产品为主,也因此价格远低于市场售价,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争相购买。有的明星临期食品店铺已经拥有了167万粉丝,“薅”临期食品折扣店这样的“羊毛”正在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接近3万亿元,按业内每年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至少在百亿以上。
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店以及大型供货仓库,试图揭开临期食品背后的秘密。
临期食品给年轻人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2018年,正读大二的茶茶第一次在网上接触到临期食品特卖店,这对她而言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超市卖7块钱的奥利奥临期只要3块多、超市卖3块钱的妙芙小蛋糕临期只要1块多、网红日式小圆饼干三袋只要5块多。
对茶茶而言,店内的一些网红进口零食都出奇的便宜,这让茶茶尝到了甜头。一袋100g的俄罗斯紫皮糖只要2块7,一盒250ml的维他柠檬茶只要1块7。
茶茶开始频繁光顾临期食品店铺。除自己购买外,茶茶还积极安利舍友购买,并将购买的零食慷慨分给舍友尝鲜,“临期食品保质期不长,分给大家正好可以快点吃完”。在茶茶的安利下,舍友也开始尝试网购临期食品。
除了少数巧克力类单品偶尔踩雷外,茶茶发现,临期食品店的零食风味大多与超市所售差别不大,有的日期甚至还很“新鲜”——距离保质期还有大半年。此后,茶茶每次遇到想要尝试的零食都会先去临期食品店看看有无同款,“用打折的钱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成了茶茶光顾临期食品店铺所信奉的准则。
茶茶对临期食品的狂热在后续毕业、找工作等一系列烦琐事务中逐渐冷却下来。但毕业后的一次偶然机会,她又找回了所逝去的热情。
毕业前,茶茶购买临期食品的途径主要是网购。毕业后,茶茶偶然发现家附近的商圈新开了一家临期食品折扣店。逛了一圈后,茶茶手中的购物篮便装满了,因为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一瓶星巴克星冰乐咖啡只要8块钱,而市面普遍售价是在22块钱左右。
茶茶干脆在店里办了会员卡,每周末都会采购一番,然后大兜小兜地打车回家,“那时候周末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店里‘薅羊毛’”。
另外一位年轻人小汤是一位忠实的互联网羊毛党,同时也是临期食品的爱好者。与茶茶不同的是,小汤购买临期食品的目的不仅仅是省钱,而是在寻找“宝藏”店铺的过程中享受一种满足感。
小汤家境不算差,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做金融业务,但平日她的生活却很节俭。除了逛各个平台的临期食品商铺外,拼多多也是她最爱用的APP之一。平日小汤的水果、零食供应几乎全来自拼多多批发——0.8元三斤梨、2.9元四个蛋黄酥等等。
讲起拼多多的“宝藏店铺”,小汤如数家珍,甚至还总结出了拼多多店铺红黑榜,向周围想要学习“薅羊毛”的同学耐心讲解——哪些临期食品店铺质量不错,哪些水果店铺产品果大肉甜。
“我并不感觉凑单、薅羊毛福利很心酸,相反,(那种感觉)很爽”,小汤如此形容自己寻找临期食品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除了不断“探店”增加经验外,小汤还会花费时间研究商家各种满减规则,争取每单都把价格压到最低。搬离大学宿舍前,住下铺的小汤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漂亮“战绩”——她特意将自己点到的低价外卖单贴在了床顶,整整齐齐的外卖单贴满了三排。
不过小汤也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绝不浪费。“我买的东西一定是我需要的东西,但是绝对不会多买”,小汤解释道。
今年双十一,小汤只“剁手”了六块钱——一副冬天要用的手套和一套挖耳勺。
买临期食品丢人?
年轻人已经有了新价值观
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简介中写道“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目前,该小组已经有89414名组员。
该小组组长花影告诉记者,自己一直以来都有购买临期食品的习惯,但由于性格内向,现实中害怕同龄人“看不起”自己,所以选择在网络中分享自己对于临期食品的热爱,但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多年轻人的加入。“我可能只是撞上了风口吧”。花影说。
其实所谓“临期食品”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
北京市工商局曾经公布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