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投资提示:
走出调整,迎来复苏。我国预调酒行业发展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不仅经历了长达20年的培育期,还在2016、2017年因为广告带来的尝鲜性需求退潮而进入深度调整期。但行业真实需求一直在稳健增长,调整期是无效需求出清的过程。若剔除调整期的异常波动,2013-2017年行业收入年复合增速也达到13%。在真实需求支撑下,2018年起行业收入恢复增长,2018-2020E行业收入CAGR恢复至9%,渠道库存也调整至合理水平。中国预调酒行业已经走出调整,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本轮复苏与上轮有何不同?供给质量高,需求可持续是本轮行业增长的特点。从供需两个维度看,本轮行业扩容逻辑和支撑基础与上轮完全不同,20年的增长更加稳健良性。供给端:14-15年预调酒行业明显过热,大量无预调酒生产经验的企业涌入行业,拉低了供给质量,且单瓶12元以上产品价格也不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20年的行业复苏由单价5-7元的罐装产品带动,目标消费群体实际购买力有所提升,且行业标准的出台规范了供给质量。需求端:2014年行业的爆发性增长由广告带来的大量尝鲜性需求带来,而本轮行业增长由消费者需求驱动,背后是女性消费者对酒精性饮料真实需求的增长,可持续性明显强于2014-15年。且本轮居家自饮场景相比上轮欢聚场景更符合我国消费习惯。
海外为预调酒成熟市场,成长路径各不相同。日本预调酒2007-2019年实现了连续12年的稳定增长,为日本酒类中最景气品种。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增长、预调酒税率优势的助推,叠加行业龙头的持续培育带来了日本预调酒行业的长期繁荣。美国则经历了两轮行业增长,先是女性化的FMB(风味麦芽饮料)带来首次行业扩容,再是2016年诞生的硬苏打品类以健康化、中性化定位带来行业二次成长。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为饮酒成熟市场,男女饮酒率及人均饮酒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因此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预调酒品类在两地渗透率很高,爆发性极强。从竞争格局角度来看,各国预调酒行业均呈现出明显的龙头集中趋势,品类创新会带来龙头座次洗牌,能抓住下一轮消费趋势的企业市占率会有明显提升。从大单品角度来看,各国大单品共同特点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强产品力、精准定位和互动营销带来的强品牌力,其成功基因来源于对目标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我国预调酒行业成长潜力足,中性假设十年收入空间200亿。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预调酒的产品特点(低酒精度、口味多样、包装时尚)、定位(年轻人入门酒)、主流消费人群和消费场景(年轻时尚女性,居家自饮及聚会派对)与海外市场相同,但由于我国酒类消费文化特殊,男性酒类消费占比很高,女性饮酒率低,且我国消费群体和消费场景与海外相比均有所缺失,因此过去预调酒在我国未实现快速爆发。但从供需两端看,我国预调酒行业有较大成长潜力。供给端:龙头RIO销量市占率80%以上,承担主要品类教育任务,国内外品牌也在布局,共同培育预调酒市场。需求端:我国预调酒消费属性更像酒精性饮料,具备一定成瘾性,饮料是大单品辈出的行业,我国饮料行业中诞生了红牛、王老吉等“品牌开创品类”的百亿大单品,我们认为预调酒符合当下年轻女性需求,既能提供微醺感舒缓压力,又不像传统酒类一样较难入口且容易喝醉,未来有实现爆发性增长的潜力。我国当前预调酒年人均消费量与1993年的澳大利亚和1995年新西兰较为相似,我们以这两个国家预调酒行业的发展为基准,测算中国预调酒行业空间。中性假设下我国预调酒行业未来十年空间可看200亿,对应CAGR为25%。
风险提示:食品安全问题;预调酒适用税率变动;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