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此次增设24种新专业,涉及57所高校,将列入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
我国高校每年都会新增或撤销一批专业,但此次专业设置,增设、调整专业点1719个,同时对高校申请撤销的1670个专业点予以备案,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
尤其是增设的24种新专业备受社会关注。从名称上看,软物质科学与工程、智能视觉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新专业前沿色彩强烈,中国古典学、交叉工程、生态修复学等新专业跨学科色彩强烈,足球运动、咖啡科学与工程、马术运动与管理等新专业特色明显。
但对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来说,最关注的还是这些新专业的就业前景。虽然新专业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人才需求强烈才增设的,但未来工作岗位的待遇、发展空间仍有待长期检验。
专业设置四大特点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指出,此次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新增国家安全学、电子信息材料、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点。
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着力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将生物育种纳入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将生物育种、农林智能装备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有关专项计划支持范围。
今年,生物育种技术、农林智能装备均成功增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等人2022年8月曾撰文指出,中国生物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量海外留学人才的回归,特别是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的领军人才绝大多数是从海外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从事育种相关研究的研究员92.6%均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该文指出,但2017年以来,美国政府多次宣布限制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STEM类专业学习,在美国国土安全部公布的STEM专业列表中就包括农作物、园艺作物和动物育种。
因此,加强育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突破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卡点”。
二是瞄准区域需求。落实部党组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做好先行先试”部署要求,强化省级统筹,引导地方高校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智慧农业、智能采矿工程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急需专业。
云南农业大学增设了全国第一个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云南是中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区。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3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
咖啡产业对于云南而言,是热区特色产业、产区支柱产业,更是重要的兴边富民、联农带农产业。
2022年度云南省咖啡产业报告显示,全省咖啡种植从业户数达25.23万户,平均每户咖农在咖啡产业上的收入达到13674元。
三是强化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增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工程软件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一批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点。
中国人民大学增设了全国第一个中国古典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官方微信文章介绍,该院提出建设中国古典学学科体系的设想,专业建设目标为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建立中国古典学一级学科。
这个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继承并精通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和古代经典,掌握中国传统学术路径,具备世界人文学术视野。
上海交通大学增设了全国第一个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可持续能源、健康科学与技术和极端制造的未来方向,计划在未来10—15年打造一个学科交叉融合和高度国际化的学院。
该院官网信息显示,在育人模式上,学院将打造模块化、定制化交叉学科培养理念,设置基础学科、人文素养、交叉学科和创建实践板块,突破专业壁垒,采取更加灵活的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方法。
华南理工大学增设了全国第一个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前沿软物质学院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的新工科学院之一。
该院官网信息显示,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的新工科专业,以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基础科学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软物质领域基础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多学科、交叉领域前沿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的能力。
广州体育学院增设了全国第一个体育康养专业。某高校体育学院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体育康养产业是体医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缺乏复合型人才,懂体的人不懂医,懂医的人不懂体,是目前人才队伍中面临的最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