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前后,上海音乐学院进一步开放校园,受到市民热烈响应。六幢修缮改造过的老建筑,有三幢于近期开放。东方乐器博物馆搬进美育楼,举办乐器展,众多市民预约参观。随着沪上各大高校全面恢复校园的日常开放,大学校园如何发挥公共文化功能、老建筑改造活化后怎样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上音校园逐步开放
2022年10月,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打开围墙”,“音乐城堡”等有近百年历史的经典老建筑成为网红打卡点。在淮海路沿线,校园让出空间给沿街开放绿地,经专业团队设计,改造成了草坪、座椅、花丛等,供人们散步、休息。
随着修缮改造和活化的推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六幢老建筑修复完成,陆续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春节前夕,首批场馆开放预约,一票难求。
其中,淮海中路1189号美育楼成了东方乐器博物馆,每天10时至16时期间,分6个时段接受预约参观。淮海中路1131号“音乐城堡”,举办了“抱真:纪念贺绿汀120周年诞辰特展”,并安排每日限时导览,目前该展览刚刚结束,新展正在准备中。淮海中路1209号“城市音乐会客厅”镜厅将陆续举行对公众开放的小型室内乐音乐会,3月5日下午举办的“志愿在行动:东西唱响”音乐会,由上海音乐学院校园开放学生志愿服务队表演江南丝竹和西方古典音乐曲目,入场券也被瞬间抢空。
据了解,上海音乐学院专门组建了开放空间管委会负责活动策划和管理,由副院长牵头,由专业团队对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进行策划。校园部分建筑及功能还将陆续对外开放,包括老办公楼、专家楼和淮海中路1199号建筑在内的三幢老建筑,后续也将承担公共功能。
虽然音乐会、讲座不是每天都有,但目前预约进入校园参观这几栋老建筑的市民,除了可以看到常态开放的展览,更重要的是能在几栋老建筑构成的“小园林”间漫步,暂时不能入内的几栋楼,也可以近距离观看细节。
“上音校园开放,寒冷的天几乎包场,可以静静逛逛仰慕已久的音乐圣地。老钱风十足,三十年代的风华绝貌,酷爱一栋栋英伦风的建筑,以及被岁月侵蚀的风墙印迹。”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百余种乐器常态化展出
春节前,记者到东方乐器博物馆参观,迎面碰上一对老夫妇。他们刚参观完乐器展览,慢慢走出来,在窗边一边聊天忆旧,一边准备在校园里逛一逛。
美育楼是一幢典型的英式建筑,具有英国都铎风格,建筑面积约1457平方米,共三层,三楼正中有一个小阁楼,三楼的不对称结构颇为显眼。这栋楼改造后成为上音美育教育基地,原址在高安路的东方乐器博物馆迁入后,将举办以乐器为主要内容的展览、音乐影像志展映和蔡元培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等活动。
东方乐器博物馆前身为“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始建于1984年。1987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建校六十周年时,该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中国艺术院校中首个乐器博物馆。2001年,博物馆更名为“东方乐器博物馆”,馆名为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题写。2006年起,该馆向社会公益开放。馆藏乐器近千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展现藏、苗、满、彝等40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传统。
“丝路随响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十周年乐器文化展”将持续到3月底,展出十分之一的馆藏乐器。在一楼主展厅,通过乐器的展示与介绍,呈现亚欧大陆上现存的音乐现象,让观众从中理解到高山、绿洲间的差异与共性,感受到文化交流、交往中音乐的魅力。
展览的第一单元主要展示鼓,展厅入口旁边的中国壮族铜鼓足有一人多高,巨大的木质牛头雕塑彰显气魄。铜鼓盘上纹样也富有民族风情。同样巨大的藏族悬鼓、绘有人面图案的非洲脚鼓、由麻绳捆扎左右鼓面的朝鲜族杖鼓等,数十件鼓各有特色。展览提到,“中”字是古代建鼓的象形字,“中间的口是鼓腔,上下一竖是立柱”。“鼓立中国”,鼓象征着古老华夏民族的精神所归。
展览第二单元“管通中西”介绍笛、管、号类乐器,从俄罗斯族手风琴、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笙、傣族葫芦笙到怒族的簧(口弦),这些管乐器记载了东西方人民用嘴发声的历史。一对父子在藏族洞钦前拍照留念,这种乐器与阿尔卑斯山大号有些相似,长达数米,非常壮观。
第三单元介绍弦乐器,这是东西方乐器相似度比较高的一个大类。展览介绍,根据史料,抱弹类鲁特琴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此后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展览中的“唐代丝绸之路琵琶遗存发现点”显示,君士坦丁堡、开罗、安曼、巴格达、德黑兰、喀布尔等地都曾出土过琵琶。各种琵琶、乌德,阮、月琴、三味线、三弦等,一组一组放在一块比较,更能感受到不同地区乐器之间的共通性和细微差异。
校园开放未来可期
参观完东方乐器博物馆的展览,在美育楼一楼,还有一个陈列文献的阅读空间和一间可以坐下观看音乐文化影片的视听欣赏室。从地板、天花板、瓷砖、壁炉到门窗,甚至厕所,美育楼内部改造的细节很多。对这样的老建筑来说,通过常态化展览的方式开放,也是为人们提供了自内而外阅读建筑的机会。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