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白城、松原、辽源等城市,抓住新能源产业的新赛道、新机遇、新风口,从“风沙城”“石油城”“煤矿城”中崛起为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零碳产业的绿色城市。借助“双碳”战略的有利势头,融入东北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中,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抢跑新能源发展新赛道
过去,白城市素有“风沙城”的称号,近年来,白城市借助鲁固直流特高压线路,将风、光等新能源转为电力输送到山东省青州市,助力华东的经济发展,新能源产业也为白城市开辟了新赛道。
早上,白城市街头,1路公交车满载乘客安静运行。据公交车司机曹金龙介绍,这辆公交车是电动汽车,所用的电能就是当地新能源发出的,没有尾气排放,让城市更加清洁环保。
白城市位于松辽清洁能源基地。据测算,吉林省风光资源的技术开发总量约为1.15亿千瓦。今年,白城市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如今,新能源发电占白城市发电量的近七成。
上午,在白城市西北部的通榆县,这里风力正盛。“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风电在这里产生。”华能吉林发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检修中心支部书记王玲山盯着监控室的屏幕说。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华能什花道风电场,110米高的风机叶片飞转。
在该风电场的监控室屏幕上,89台风机的运行情况、发电量等参数一目了然。“过去需要20个人值守的风电场,现在只要两个人就能运行。”王玲山说。像这样的风电场,通榆县还有多座。
距离该风场几十公里外的白城市通榆县,大到风机叶片、机舱罩、塔筒,小到螺丝锚栓,都可以找到。这里正在打造风电全产业链“一站式采购”的城市。90多米长的风机叶片像巨大的白鲸横卧在道路两旁。几十米长的大挂车将生产出的风机叶片装车,运到通榆县周边的风电场进行吊装。一排排风机矗立在吉林西部的土地上,通过风力带动发出绿电,通过鲁固直流特高压线路送到华东地区。
傍晚,在特高压线路下,国网白城供电公司输电运维班班长稽大伟带领班组成员对查干浩特风电场66千伏输电线路进行精益化巡视检查,他们要仔细检查线路杆塔基础是否稳固、拉线是否牢靠,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就要及时报修。
近年来,白城市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和能源装备产业基础,引入实施能源装备重点项目,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基础,把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新能源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抢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在吉林宁江经济开发区,高度智能化的工厂里,机械臂按程序设定完成生产工序。经过多个流程后,崭新的太阳能光伏板被制造出来,打包后将运往内蒙古、辽宁等地。
这是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场景。“现在订单很多,我们是开足马力,24小时不间断生产。”公司总经理王玉学说。
松原位于松嫩平原,石油是支柱产业,在当地有“石油城”之称。近年来,当地依托风能、光能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探索发展以风、光发电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全力抢占新一轮绿色能源发展新高地。2022年7月,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首套风电整机装备正式下线;2022年12月,松原市正泰新能6GW高效组件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首片组件正式下线……两个大项目落地,上下游配套企业在这里聚集、发展,“石油城”的转型之路初见雏形。
在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风机生产车间里机器有序运转,近百米长的风电叶片十分醒目,机械臂与工人配合操作,有条不紊。
吉林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慧告诉记者,目前风电叶片的月生产量可以达到150支,被送往白城、通榆、长岭等地。截至今年10月末,这里已经生产风电整机178台、叶片572支、塔筒64套、主控变桨40套、主控系统60套、装配风力发电机14台,前三季度实现产值16.73亿元,已安置就业达719人。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聚拢而来。
走进格瑞德(松原)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吉庆正忙着与原材料厂商沟通。这家企业的母公司在山东德州,主要生产风力发电设备配套用的机舱罩等。中车集团在松原建厂后,松原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德州招商,邀请该公司也来松原建厂。“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很吸引我们。产品体积大,距离主机厂近了,可以节省运输成本,更快地与主机厂对接。”王吉庆说,在多方考虑下,企业于2022年9月在当地注册公司,今年2月产品正式下线。
在下游应用领域,新能源产业的红利也在释放。吉林省铭洋绿建科技有限公司是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下游企业,为后者生产的太阳能光伏板拓展市场,发展农村户用光伏业务。其负责人高超介绍,村民不需要投资,用自己闲置的屋顶安装光伏设备,发电后全额上网,就可增加一笔额外收入。
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良性循环下,不少企业开始关注松原,咨询投资事宜。“我们期待更多新能源企业来这里,大家一起抱团前行,促进产品不断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王吉庆说。
抢抓绿电认证新风口
初雪刚过,记者走进位于辽源市西安区的辽源矿业集团光伏发电项目现场,灰褐色的煤矸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