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怕下雪。如今,这里离不开雪。
这里是中国雪乡,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龙江森工集团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双峰林场。
地处偏远山沟的双峰林场,过去一下雪,木材便运不出去,人们常望着漫天大雪愁眉不展。后来,凭借原生态自然美景,林场吸引了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目光,以林木为生的山里人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并以此带动各产业发展。冰天雪地,在这里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近日,中国雪乡正式开园。雪花的故事再次上演。
从“怕下雪”到“怕不下雪”
驱车从哈尔滨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平原变山丘,柏油路两侧的白雪越来越多,一个转弯进入山中,两侧的林木由绿变白,一弯绕一弯,似乎没有尽头。
这里是张广才岭,也是樊兆义的家。
第一次来这里的人,总会被冬日水墨画般的林海雪原美景吸引。“以前我们并不喜欢这景色,几个小时从哈尔滨开过来,进入山里全是雪,木头运不出去啊!”曾是林业工人的樊兆义说。
樊兆义就住在双峰林场,过去这里多数人都以伐木为生。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双峰林场每年积雪期长约半年,年平均降雪厚度超过2米,这对木材采伐和运输极为不利。
“林业工人最怕的就是雪,后来木材减产,我和同事都去外面打工,离开了双峰林场,家里的房子卖500块钱都没人要。”樊兆义的邻居高秀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高秀丽告诉记者,她爱人也从林业工人转行干起了汽车维修。
山窝窝变得异常冷清,雪花依然静静落下,却甚少有来往脚印。
林区人在外面打工的时候,一位摄影师偶然进入了被白雪覆盖的山中,拍下了雪花覆盖的民房和远处的雪山。
“这里的雪怎么这么大?”
“圆鼓鼓的雪堆,就像蘑菇,好美啊!”
林场美景经网络传播后受到很多人关注。樊兆义发现,渐渐地,越来越多外地人到他的家乡游玩。
这一变化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地开始鼓励林场职工搞旅游。
“开始很多人不敢尝试。一个月工资两三百块,开个民宿就好几万,最早不到十户职工转型开民宿,我是其中之一。”回忆起2000年,樊兆义记忆犹新。
“把钱投进去,哪年能挣回来?”这是当时不少林业工人的忧虑。但是搞旅游,双峰林场不是没有底气。
和其他地方不同,双峰林场的雪黏度大,降雪随物赋形,千姿百态,“雪蘑菇”“雪蛋糕”,从房檐下垂下的“雪舌”等应有尽有。
“第一年我开了4个房间,70平方米,第二年民宿就见了收入。”樊兆义说,他们同批开民宿的几户人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2006年,高秀丽也开办了民宿。“政府帮我们在银行办理小额贷款,亲朋好友也伸出援手,慢慢我们从4间客房扩展到带独立卫浴的10间标准间,还把前院改成了餐厅,现在食宿齐全。”高秀丽说。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中国雪乡逐渐取代双峰林场,成为樊兆义家乡的新名字。
“一开始是翻建自己家的老房子,2004年又增加了70平方米餐厅。”指着身后的走廊,樊兆义说,2018年投入了400多万元,民宿规模也因此扩大到30个房间。
“现在就怕不下雪。”如今,雪乡景区经营主体已超过200家,从林场退休的樊兆义,冬天是民宿老板,夏天则和家人去外地旅游,上山砍木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从“发展之失”到“治理之能”
随着雪乡在电视、网络上频繁出现,越来越多人开始热衷冬季到雪乡游玩。如何守护好雪花这张名牌,成为摆在雪乡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雪乡最近迎来新的旅游季。记者在园区看到,现场井然有序,游客几乎不需要排队,在大门口刷脸即可进入。
“这是雪乡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平台,不仅可以进行票务管理,还包括评诉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景区直播系统等,并可以进行游客画像分析及高峰客流预警。”指着大屏幕上的柱状分析图,龙江森工集团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旅游产业发展部副部长任建鹏说。
即便不在雪乡,也可以通过官方公众号上的直播系统,看到雪乡实时美景。“有语音导览,酒店预订,还能看到景区实时直播画面,人多不多自己都能看到。”广东的游客孙淼说。
从简单的吃、住、看开始,如今,雪乡还建设了栈道、举办篝火晚会、设立文创用品店等,甚至可以品尝雪乡美景形状的雪糕。
一度,个别商家不规范经营,影响了雪乡声誉,雪乡认真整改,合理定价,明码标价,不仅实现“一个电话,有诉必应”,还狠打不规范行为,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近年来,雪乡不断对服务提档升级,相关部门对各类商品、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重新审核并实行明码标价。在景区游客集散地、LED屏幕广泛宣传12345政府服务热线、12315全国消费者申诉举报热线,做到投诉不出景区。
雪乡还实行精细化管理,组织政企联合检查,确保经营企业合格一家开业一家。同时,强化涉旅人员各岗位培训,分批次分层次开展旅游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为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雪乡修缮了公路、电力、栈道等基础设施,增设了怀旧小卖部、秧歌巡游等内容,让东北韵味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