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动力。有这么多疑难病患相信我们,需要我们,这就是我们创新的源泉。”这是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常常对他的团队说起的一句话。据了解,创新已让该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推动我国骨科医学创新高地加速建设。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蒋协远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创新”“公益”是他反复提到的关键词。他说,北京积水潭医院正加速建设我国骨科医学“大国重器”,期间须以健康为根本,在推进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探索医工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让医学创新真正惠及患者。
突破“卡脖子”技术
打造骨科医学“大国重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2022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北京积水潭医院获批国家骨科医学中心。
蒋协远向记者表示,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建设中,要以国际诊疗前沿为方向,以攻克医学关键技术难关、探索疑难危重症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将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建立成“大国重器”。
据了解,从2016年成功自主设计和研发世界首个骨科机器人,到2019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骨科机器人多中心远程手术,北京积水潭医院在骨科医学创新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诊疗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蒋协远向记者举例说,腰骶丛神经损伤的诊治是骨科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号称是学术界的“无人区”。手术中如何充分显露损伤的骶丛神经是难点中的难点,也是“卡脖子”的关键点。
据介绍,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王树锋主任医师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研究、探索腰骶丛神经损伤的诊治难题,通过200多例手术总结出腰骶丛损伤的临床分型,设计了健侧闭孔神经移位治疗腰骶丛撕脱伤、经坐骨大孔截骨显露腰骶丛新手术入路,均为世界首创,并且最终在这一世界难题上形成了“积水潭经验”,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王树锋也因此受到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神经修复重建外科和法国知名国际周围神经外科专家的邀请,介绍并推广这一经验。
记者还了解到,蒋协远带领的创伤骨科肘关节团队是国内外处理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和并发症手术量最大的团队之一,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2022年,该团队成功完成首例肘关节表面置换定制假体植入,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使年轻患者摆脱了肘关节活动受限的困扰,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探索医工融合
让创新成果惠及患者
临床实践表明,机器人在远程手术中具有独特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对骨折这种常见的疾病而言,远程诊断和远程手术能够充分利用合理的医疗资源为患者解决“治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对此,我国正在搭建5G远程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场景,探索经济、有效、安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诊疗模式。因此,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意义显而易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医工交叉融合领域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医工企联合研发,最终应用于临床,形成一个较为成功的创新转化模式,也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提供了路径。
据介绍,近五年共完成包括手术机器人在内的27项成果转化,转化合同金额超过3亿元。同时医院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工作的体制机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成北京市首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案例。经过四年的磨合,该院完成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骨折复位机器人、关节置换机器人、3D打印技术成果等重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在转化路径及转化模式的选择方面积累了经验。此外,未来该院将以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为平台,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工作的体制机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推进骨科医学创新探索新路。
以“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技术成果”为例,今年4月15日,在“2023积水潭骨科新进展论坛”上,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就这一成果签署转化协议,总金额达1亿元。
据悉,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产业化与临床应用的推广,将会使更多创伤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更好的微创治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同时还能极大降低手术耗材费用,降低治疗费用,在卫生经济学评价上具有“又好又便宜”的显著优势。
相较于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手术具有定位精准、用时少、创伤小、恢复快、辐射少、成功率高等优点。让最新的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也是蒋协远一直追求的。他建立了适合国人的肘关节僵硬治疗模式,每年治疗超过250例以上患者。率先在国内开展肘关节置换术,每年完成60例以上,均为国内领先。率先提出三维导航机器人辅助下肘关节旋转中心轴定位方案,完成世界首例肘关节双平面导航机器人手术和三维导航机器人手术。在患者眼中,他是能够“花小钱看大病”的好医生。
紧扣人才培养
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