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城市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2.45亿。
但高血压患病率高,控制率却不高,这离“健康中国2030”提出将我国高血压控制率达50%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面对庞大的高血压患者和潜在患者人群,提高公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知和增进血压长期有效管理的意识至关重要。
究竟该如何应对?
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不理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血压≥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作为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出血、肾衰竭等疾病。
据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调查(CCDRFS)显示,2018年中国≥18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1.0%、34.9%和11.0%。特别是很多中青年,由于许多高血压患者在早期时没有任何症状,故不仅从未监测过血压,甚至出现了高血压引起的相关心脑肾并发症还不自知,以至于酿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表示,高血压是很多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精神紧张等是高血压常见的合并疾病或临床问题,如果这些疾病合并存在,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成倍增加,带来1+1大于2的严重健康影响。
“因此,高危人群尤其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一旦确诊高血压,则需遵医嘱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高血压管理需要长期坚持,不可随意减药、停药。如果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还需要做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三高共管,才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当然,生活方式的改善也很重要,因此强烈建议,做到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王继光教授说。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心率增快,2017年发布的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地图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市心率超过80次/分的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30%。
目前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心率增快与心血管事件相关。长期心率增快可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损害心脏功能,严重增加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风险。心率增快还会直接损伤动脉、心脏及其他靶器官。
因此,高血压患者需积极进行心率管理,实现血压心率双达标,从而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猝死风险。
近年来,多部指南和共识也不断强调血压心率双重管理的重要性。国际高血压学会2020版高血压实践指南、2023欧洲高血压学会(ESH)《高血压管理指南》等均指出,心率增快(>80次/分)是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降至<140/90mmHg,心率长期稳定在60-80次/分。
“高血压患者在定期测量血压的同时,还可以在测量血压的过程中了解到心率的情况。对于高血压的管理和控制而言,静息心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王继光教授强调,如果心率较快,则应选择兼具降压和控制心率双重作用的药物,以有效控制血压,同时还可以有效减慢增快的心率,降低猝死、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避免这些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和经济负担。
规范进行高血压监测管理如此也意味着,管理好清晨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如何具体落实?
对此,有华东地区三甲医院专家对,应遵循的四大原则:一是,选择真正分子长效的降压药物是重点。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清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通常在6:00-10:00之间)血压会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值。
造成患者清晨血压管理不当的原因,除了与其自身的病理生理学等因素有关外,还有药物使用的问题。
很多患者所使用的降压药无法控制24小时血压。如患者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或所谓的“长效药物”,药效并不能持续24小时。而清晨服药前也恰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间段,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这个时间段。从治疗角度来讲,选择真正分子长效的降压药物是控制清晨血压的重点。
二是,患者初期服药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高血压患者初期服药,要从最小剂量开始。服药一周后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考虑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同时服用两种降压药,是完全可以将血压下降到理想水平的。如果血压正常维持1到2个月,可以逐渐减掉第二种药,直接用最小剂量的降压药来维持效果。患者不应该一开始就图效果,而大量服用降压药。这对于后期治疗没有任何好处。
三是,切忌自行随意停药。高血压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定期监测血压的疾病,目前中国很多高血压患者不头晕就不服药、不肯定期监测血压、自行随意停药的问题非常普遍。这不仅仅为患者健康带来了隐患,也成了中国式的高血压管理老大难问题,导致血压不能很好的控制,最终引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四是,治疗方案要因人而异。高血压更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案的确定,需要评估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服药的时间、服用的剂量、服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