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医疗圈反腐巨浪汹涌。
网上统计落马的大院长大主任已经百个。疫情三年,不少医护人员让老百姓铭记“他们为我们拼过命”,但如此多的大医生集中被查让人诧异。
医腐损害了老百姓多少正当利益?医腐的根源是什么?每个人都去看过病,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就此问题,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第一件事,是我“涉嫌”多用了667块医保的“腐败未遂”小事件。
事情的开端是今年初我需要去做肠胃镜检查,因为2021年我切过肠子上长的息肉,需要定期做胃肠镜复查有无复发。
我先去了就近的一家大三甲医院,姑且称之为“张三医院”。“张三医院”由外国传教士创始于100多年前,是我家周边5公里仅有的两家三甲医院之一。网上预约好消化科,几乎不用排队,过号取号,向医生说明要做无痛肠胃镜,然后去付费。
付款总费用1966块,我只用微信付了691块,剩下医保账户都付了。无痛肠胃镜要全麻,医保没报销的主要是麻醉相关费用。付完钱感觉获得感满满:差不多2000块的东西,只付了不到700块,感觉和抢了150块的红包一样。到此为止,一切过程非常顺利,丝毫没有感受到就医难。
2
我乐呵呵地去窗口预约检查时间,却开始大惊失色。窗口说预约要排队到3个月以后,转到5公里外的“张三医院”分院则是下周就能做。
这几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张三医院”本院还是规模扩大了一倍,边上盖了好几栋楼,怎么还是人满为患?
于是有了我的第一个观点:供给不足是就医难的主因。掌握稀缺供给的人,容易腐败。根治腐败,国家得加大投入。国家投入不足的,让民营医院来投,放开收费让市场机制解决供给问题。
我等不了3个月,一块息肉弄不好3个月长好几毫米,癌变了咋办?我也不甘心去分院。分院的技术水平肯定不如总院(尽管我知道这是一种偏见)。所有人生病后都想找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医院,不想多等一分钟。奈何医院不是餐馆,想换哪家换哪家;病人不是上帝,医生才是控制着见上帝早晚的人。
中国人遇到困难,总想到找人托关系。我在金融圈工作,药企为了自己的股价,要经常路演。我翻了半天朋友圈,找到了还算相熟的药企王总。王总说,我给你推荐到“李四医院”去,“李四医院”也是公立三甲,不比“张三医院”差,一周之内保管你做好。
我说谢谢王总,下回我找“赵六券商”的医药首席喝一杯,笑谈要把股价推一把。券商首席推荐股票的运作模式,大概和药企向医院推介药是一样的。前者为了股价,后者为了卖药。都得请客吃饭做公关。
不出所料,给王总打完电话的第三天,我就在“李四医院”约到了第五天去做肠胃镜,效率杠杠的。在“李四医院”,我发现消化科人不多,顺口打听了一下排队的朋友,他们不找关系也能在几天内约到肠胃镜,因为这家医院的特色不是消化科。
另外,“李四医院”所在的区,人口不多,所以不会排队3个月。医院有类似商业地产的属性,经营好坏取决于位置和人口。
以前只知道医院科室分三六九等,肿瘤、骨科赚钱,不赚钱的科室要想尽办法拉病人,医生待遇也堪忧,对不起医学生寒窗苦读得来的最高的高考分数。医院和医生并不全是吃香喝辣,各有各的苦衷。
若不是王总介绍,我真不知道有如此人不多服务又好的宝藏医院。在B站上讲刑法爆火的罗翔老师有个段子说:李诞对杨幂说给她讲个笑话,结果杨幂没笑,李诞的行为构成什么?构成搞笑未遂!
我的段子是:我找了王总托关系,初衷是“走后门”,走后门的法律用语是什么?恐怕就是“腐败”!后来我发现“后门”不是“后门”,只是不知道有这个正常的“门”,王总也没送钱给医生。但按罗翔老师的说法,我有主观故意走后门,说轻点算“找关系”未遂,说严重算“腐败未遂”!
于是,我的第二个观点:普通人距离行贿和腐败不远,开始许是一般的人情世故,最终落入陷阱,必须警钟长鸣。
3
在“李四医院”付钱的时候,一桩怪事出现了,我可能还涉及了打引号的“套用医保资金”。我发现前面在“张三医院”,麻醉相关费用不报销,但换到了“李四医院”,麻醉费竟然几乎全报了。
“李四医院”涉及费用一共1829块钱,总价比“张三医院”少了137块,我要另付现金的只有24块,而不是原来的691块。
换个地区,换个医院,同样的肠胃镜,竟然少付了667块“大洋”。对老百姓而言,做肠胃镜就是肠胃镜,没什么区别,为何如此大不同?若说用的药不一样,总价差137块尚可理解,但为什么个人医保少支付了667块呢?
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严重,哪怕是做胃肠镜这样一个“标品”,消费者都很难找出两家医院的区别。
医院是典型的“低频消费”,和医院打交道的事儿,大部分一辈子就那么几次。谁会货比三家、没事计算哪个医院便宜100块,去拼多多找人砍价?
因此,我要修正第一个观点:医疗不存在充分竞争的客观条件,市场化不能解决医疗的全部问题。
更需要深思的是,我研究了很久,到现在还是搞不懂为什么“张三医院”和“李四医院”差了667块钱医保支付。这只是简单的付钱问题,若换作其他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