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景区正用创意打开文化旅游的大门。
“从6月21日起,梅里雪山景区就取消门票了。我们要植入新业态来创造消费收入。”7月初,在重庆召开的2023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云南山海遊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黎涛说,要用服务和业态的提升让游客体验“最开心”和“最暖心”。
6月23日,随着贵州天河潭度假区当晚最后一朵烟花绽放,该烟花秀活动共60场活动已经合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70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寨创造收入近1400万元;在西安,从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到长安十二时辰,各种演出从早到晚,有的景区甚至排了40多场。穿一套汉服流连在各大景区间拍照,成为不少“小姐姐”打卡西安的必选项。
“我们的游客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不一定去爬玉龙雪山,但会在古城里拍套民族服装照晒朋友圈或到文化院落里去打卡。”此前,云南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统计部门的数据表明,文化娱乐消费相比旅游消费,体量更大,复苏更加迅猛。
“文化消费包括传统文化消费升级,新兴的文化消费和数字文化贸易。”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长魏鹏举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数字经济的“国潮化”,中国正进入人文经济时代。
创意旅游恰是一把打开隐藏宝藏的钥匙,把高高在上或触摸不到的“文化”发挥出可以变现的体验价值。
文化消费火爆“你去西安想逛我们馆,只能提前在公众号上预约,每天定时秒杀也不一定能预约上。”7月,来重庆参加西旅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高峰期,每天参与预约的观众多达10万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陕博官方微信预约链接上看到,该馆最大承载量才1.2万人次/日。
博物馆是传统文化消费的代表性场所,近年来随着故宫博物院成为顶流,逛博物馆持续火热。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博物馆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接待观众多达5.78亿人次。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总流通72375万人次;文化馆3503个。
除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室内公共场馆的文化消费,户外的文化类消费也增长迅速。携程发布2023年国内五一假期出行数据报告显示,山地旅游热度稳步提升。从1月-5月订单数据来看,四大类山地旅游产品中,文化探索类订单增长最快,订单增长率超过66%,00后用户量占比由2019年不足5%到占比超过28%。
事实上,经历疫情三年,旅游行业虽然触底反弹,有序恢复,旅游需求持续释放,但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7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情况,国内旅游总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均尚未回到2019年上半年30.8亿人次和2.78万亿元的行情。
从端午假期来看,旅游业还出现了“旺丁不旺财”。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端午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亿人次左右,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4.9%。经测算,平均每人次消费352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14%。
但文化消费体量庞大,疫情后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816亿元,同比增长4%,是同期国内旅游收入的两倍以上。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3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
其中,一季度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8843亿元,同比增长8.8%。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6个行业。
“人的注意力、时间和精力是最稀缺的资源。各地都提出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其实光靠旅游来实现非常难。因为旅游往往需要人完整的时间段,但文化可以实现碎片化的持续消费。”魏鹏举说,文化消费包括传统文化消费升级,新兴的文化消费和数字文化贸易。
除了参观博物馆、体验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消费外,“传统改动漫”增长迅猛。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传统文化改编的动漫图书购买人次较2017年同比增长7倍,成为购买人次增长最快和增幅最大的图书品类。
中国游戏出海收入持续增长。以国潮、国货之光为主题赛道的新兴文化消费,如潮玩市场成为公募投资新方向。东吴证券研报显示,潮玩市场正处高速增长期,如果利用人均消费额和15岁-40岁人口两个指标测算国内潮玩市场潜在规模,估计2026年国内潮玩市场规模可达145亿美元,2021年至2026年复合增长率达22.6%。
“数字文化贸易中,数字藏品的金融属性还没有完全界定,二手交易市场没有大规模形成,一旦有所突破,将创造新的文化收入。”魏鹏举说。
人文经济时代已到来“在文化自觉和自信不断提升的大语境大趋势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保障我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出现文化繁荣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交融互渗。”魏鹏举说,中国正进入人文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