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红经济的持续升温,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短视频不仅是讨论健康话题的重要方式,也正成为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作为网红经济的重要参与者,MCN(多频道网络)机构的数量近两年出现爆发式增长,成为连接平台与红人博主之间的重要桥梁。
《抖音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指出,医疗健康已成为抖音用户观看最多的内容之一。每天抖音平台新增2.1万个健康科普内容,有2亿用户从平台上获得相关内容。健康也已成为用户讨论的重要话题,过去一年,抖音用户共记录下1289万次“阳了”、325万次“云健身”、166万次“康复”。另外,在抖音平台上,认证医生群体是健康科普的主要力量,是用户获得科普的权威来源。报告显示,抖音平台上共有3.5万名认证医生,累计创作了443万篇科普内容。
此外,抖音平台上还有疾病词条、医疗问答等内容。这些内容由小荷健康旗下的医学科普内容平台小荷医典提供。截至目前,小荷医典已收录超过8000条疾病词条,医疗问答120万条以上,覆盖超3.9万种疾病。报告也显示,肺炎、感冒、糖尿病、痔疮、鼻炎是抖音用户搜索次数最多的疾病,内分泌科、心脑血管科及皮肤病科是用户最常关注的科室。
针对这一现象,丹麓资本运营副总裁刘玉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医疗MCN作为一种新的业态,依托广泛普及和深度渗透的新媒体平台,高黏性的链接了医生与用户粉丝,穿越地域时空覆盖不同人群,在提高医疗科普可及性方面无疑是当下最便捷、最有活力和效率的组织形式。
“对于整个医疗生态的意见领袖医生而言,有别于上一代互联网医疗模式,如在线入驻问诊等方式有可能占用医生本职工作精力,甚至侵蚀自身下班业余生活时间,难以很好的运维持续。而医疗MCN则为医生提供了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科普和患教管理的可能,让每一位医生有机会打造自己的专属IP,建设自己的用户粉丝受众生态,如此,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加立体的形象,更加有温度和近距离的触达每一位有健康诉求的粉丝。”刘玉龙说。
随着近年我国医疗政策的频频出台,如医保集采的深入推进,药企开始更为关注院外市场,更为需要自身产品效用信息的科学传播链路。因此,对于医疗行业各参与主体而言,医疗MCN契合当下行业趋势和各方诉求已是备受关注的赛道。
红利期尚未到来当生命健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人们对权威医学知识的显性需求就愈发明显。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科普的重要性和便捷获取信息的价值。在此种情况下,医学科普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习惯也由原来单纯的“人找内容”向“内容找人”等多元化的供需关系方向发展。
2023年被认为是中国健康科普数字化内容元年。而眼下,数字互联时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百姓购药习惯的“进店咨询购买模式”,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也在推动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更多的优秀内容创作者被看见,被记住,从而在移动数字时代,推动平台、创作者、用户走向更长远、更健康的高品质发展之路。
在此情况下,医疗MCN机构不断加速发展。所谓MCN,全称为Multiple-channelnetwork,是一个与视频相关机构合作的组织。它通过协助网路创作者制作影片(包含受众群体拓展、内容编排、创作者协作、数字版权管理、获利和/或销售等服务)并从网络创作者的收益中分取提成进行盈利。
根据艾瑞咨询预测,到2025年,以医药行业为核心的健康产业相关数字化营销与流量价值生态预计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医学垂直内容为核心的内容生态潜在变现规模将实现300亿元。而近些年医生MCN竞争角逐尤为激烈,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市场上1000家公司,目前主要留存的医生MCN公司已经不到10家。
争渡健康CEO乔泽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介绍,2022年在抖音平台上的关于医药内容数字化营销业务规模大约只有2-3亿规模,今年我们预估抖音平台会有4.8亿元的业务规模。基于此,小荷健康也预判,五年之内,抖音的医药数字化营销业务会到达49亿元规模,2024年预判业务规模会达到11-12亿元规模。
“单纯看抖音这一平台,内容数字化营销在今年是元年,而真正的红利期还没有到来。从业务的体量规模来看,今年是医疗MCN真正业务上的元年,是医疗数字化营销的元年。”乔泽平说,目前,有了抖音、快手这样的渠道,有望推动所有线下的患者教育走到了线上。这也使得过去只能一对一教育或者一对几十、几百教育,现在到直播间里,一对10万+进行教育,教育效率在不断提高。过往做患者教育,要组织中国60万家药房,是一项多么庞大的工作。但是今天,因为有了直播这样的渠道,它的患者教育成本可能会更低,效率一定会更高。这也推动了医疗数字化营销的高速发展。
据披露,目前争渡健康已签约孵化了超过300名“网红”医生,全网拥有超2亿健康垂类粉丝,其参与共同创作的科普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了500亿次,且公司在2021年获得了知名资本所投的A轮融资,已经成为龙头医疗健康MCN公司。
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也指出,随着“互联网+医药”的深度融合,消费者线上购药习惯的养成,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