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肿瘤学巨人"莫树锦:希望在病人的生命里留下光辉
时间:2023-06-14 17:41:02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编者按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之一是要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重磅推出《“港”创科25人》高端对话系列,计划采访25位香港创科业界领军人物,涵盖政、产、学、研、金多个领域,探索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路径与方法论,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本期为第十六期,让我们聚焦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

“这张是在洛杉矶,这张是在福建、这张是在葡萄牙……”莫树锦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他办公室一角的黑白照片墙,挂了多幅他去全球各地旅行用手机拍下的精彩瞬间。

对于TVB剧迷来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就是荧幕上“精英医生”的模板。

身穿剪裁考究的灰色西装,合身的灰色牛仔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谈起肺癌的医学研究滔滔不绝,口才出众。而西装里搭配了白色字母T恤,用发蜡精心整理过的时髦发型,健谈风趣。

“为求真,当上研究人;为求仁,当上医生;为求食,当上节目主持……”他在最新出版的《医笔随心》一书的扉页上写道。

莫树锦的人生多姿多彩,角色多元。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前主席、大学教授、医生、电视节目主持、畅销书作家、创业者,不同的角色,他都切换得游刃有余。

他在香港沙田威尔士亲王医院的办公室也装修得极具特色,充满艺术气息。穿过地下一楼长长的走廊,步入办公室,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左面墙上巨幅的粉色人物画,据说是韩国某艺术家的手笔。房间的不同角落则点缀了艺术品,风格迥异,却意外地非常和谐。

在科研方面,莫树锦是国际肺癌领域的著名学者,联合创办肺癌研究组,领导多个重要的跨国临床研究,奠定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

1996年从加拿大回香港至今,二十余年里,莫树锦致力于研究肺癌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在肿瘤学议题上发表两百多篇著作,其中不少刊登在顶尖医学期刊如《新英伦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科学》(Science)、《柳叶刀》(TheLancet)和《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等。

莫树锦的医学成就有目共睹,获得了无数奖项的认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院士(FASCO)、首位获得欧洲肿瘤学会终生成就奖的华人。他办公桌后面的陈列柜上摆满了各种奖杯、奖状。

然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十分朴实:“作为一名医生,我主要需要能够在病人的生命里留下一条光辉。我所做的工作就是研究,把药物带给病人,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久、更好。我相信在过去的20年里,我已经达到了一部分目标。”

重新定义肺癌治疗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2020年,癌症导致近1000万人死亡。其中,肺癌(高达180万例)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在大众认知里,“肺癌”就是一种疾病。事实上,数十年的研究发现,根据定义和定案的不同,肺癌囊括了多种不同的疾病。例如,由EGFR(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基因突变引起的肺癌,常见于非吸烟的亚洲人群。这一疾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病症,但患者确诊时,多数已至中后期。

此前,晚期肺癌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化疗,但当时化疗肺癌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约一年。2009年,莫树锦以亚洲的非吸烟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首次证实了带有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病人,接受标靶治疗的效果优于化疗。随后,他又于2014年证实标靶治疗较传统的化疗,可以更有效治疗ALK阳性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目前,这两类患者的存活期一般可超三至五年。

凭借这些成就,莫树锦获国际著名肿瘤学多媒体资源平台Onclive誉为“肿瘤学巨人”,以表彰他在肺癌研究及治疗上的卓越贡献,以及为全球癌症治疗带来的革命性改变。这也是首次有亚洲学者获此殊荣。

“我们现在所说的标靶治疗,就是针对癌细胞的基因,让它停止生长。”莫树锦表示。基于这些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现时确诊晚期肺癌的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测试,确定是否为EGFR或ALK基因突变,而后才决定治疗方案。若选择标靶治疗,医生则会针对不同的基因突变,为病人“量身定制”适合的治疗方案及用药,这也就是“个体化治疗”的核心。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癌症,如乳腺癌、子宫颈癌等,令人闻之色变的肺癌,却经常难以在早期被发现。“你要有感觉才可能知道有病症的存在,而肺部肿瘤人是没有感觉的,如果肿瘤没有接触到气管,或者肺膜,就没办法感受到。”莫树锦表示。

针对这一难题,莫树锦也提出,“现在有个新的方向,我们会定时做断层电脑扫描,去(在)早期发现肺癌。”这一方式在吸烟者身上已得到有效证明,“未来希望能够通过血液观察基因突变,来找到早期肺癌。”

科研从不止步2020年,莫树锦联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卢铀教授,共同领导研究全球首个利用人体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作为晚期肺癌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该方法安全可行。

“我们将人体的T细胞取出,然后用基因编辑把它的PD-L1基因去掉,去掉(该基因)后的T细胞就可以识别攻击癌细胞。”莫树锦谈到研究思路时表示。但他亦坦言,这一方法有不少挑战性,比如,是否去掉PD-L1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