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生活在城市,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追逐潮流,又时而怀旧,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城市变化太快,诸多力量交织在一起,改变着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社区。
第一财经推出“行走城事”专栏,记者实地漫步,用第一视角描述城市,集纳城市观察者的声音,体验历史变迁与城市更新。用脚步、交谈和文字,探索城市变化的原因和可能性。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春光明媚时,上海市民有赏花、打卡花海的新民俗。年初开门迎客的浦东牡丹园就是今年新增的一处赏花地。
牡丹怒放,快门声声。但在赏花之外,很多人尚不了解,浦东牡丹园是一处汇聚了6座经典传统民居的“新园林”。“牡丹园看古民居”或将成为新的看点。
多处古民居汇聚成新园林
第一财经记者在周中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坐地铁去探访浦东牡丹园。作为上海外环绿带中9大楔形绿地之一,位于高行的森兰绿地规划建设已近20年。
坐地铁6号线一路向北,过巨峰路站和自西向东的河流赵家沟之后,就进入了森兰地区。南北纵深五公里,含东靖路、五洲大道、洲海路、外高桥保税区南四个地铁站,地广人稀,与陆家嘴等浦东密集开发地域是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
浦东牡丹园位于森兰绿地的北部,东面隔着特斯拉上海交付中心和大片公园绿地,以及主干道杨高北路;北面和西面是已经开盘15年的成熟社区高行绿洲,东北面有森兰绿洲公园,更西面过张杨北路则还是工业区;南面则是森兰下属的一些公寓、商办和学校等。
四面环水的浦东牡丹园,从地块地形上讲,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整个园子南北约400米,东西约250米,徜徉其中大约可花1个小时,但如果选择发呆闲坐,悠哉吹风,则可坐看时光流逝。隔小河东北面的宝莲庵,始建于1577年,1865年重建,1992年重新开放,是附近最有历史渊源的地标之一。
浦东牡丹园的唯一入口在园东面的兰谷路。入园不用预约,市民出入自由。一位工作人员正在门口焦急地打电话指路,近期来园考察的机构也不少。
此前有专家与记者分享逛园体验时提出,浦东牡丹园在造园上必有考究之处,是行家看了就会懂的好的新园林。记者逛游所见,这里的造园最大难题是内容太多:如何把湖水、小山与六座自他处整体移建而来的古民居、一座新建的仿古风格办公用房,整体上布置妥当,安排合理的动线。
进门正面的景运堂,起到了迎客的作用。绕过屏风式的石景,就可见园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距今约300年历史的这座老房子。景云堂名字意为“希望家族命运始终光明、远大”,面积258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原址在苏州东山,也就是苏州市“伸”向太湖内的斧状半岛,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之地。
景运堂现存建筑主体为两进一庭院,南侧为一甬道相隔的一进偏院。建筑坐西朝东,总体平面呈矩形,具有江南园林建筑特色,装饰精致细腻。2017年,景运堂成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这座院落是开放式的,除了老房子主体,还有水、花、廊融汇起来的内院。
与传统单独的园林相比,这里的不同之处是可以顺路走到其他古民居去。景运堂后面的陟明厅,一面临湖,是整个牡丹园最核心区域的观景点,起到湖心亭的作用。陟明厅檐角飞翘、内部据介绍,布置有精致简约的现代内饰,适合三五好友品茗畅怀。
陟明厅往北面去,越过小坡、小亭,可到马氏民宅。这是马子卿在民国时期建造并曾为其后人居住的院落,原位于曹路镇,2017年成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院落,均为单层平房,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平方米,采用砖木结构,硬山顶坡屋面。
马氏民宅建造距今约90年,建造之初,是当时川沙地区规模较大的私家住宅之一。正堂内木构件雕刻精美,动物、人物、吉祥图案保存完整。原主人马子卿(1917-1973)是江苏邗江人,1936年入党,曾任中共南京工委委员、中共中央城工部秘书。建国后他历任衡阳铁路分局局长,铁道部基建局副局长、计划局局长,驻马里、斯里兰卡大使。
记者到马氏民宅时,恰好一位工人正在整理设备,得以入内几步环视院子。院内放着不少物品,包括森兰LOGO装置等,可能是此前举办活动时所用。待民宅正式转为其他功能、可入内游览参观或参与其他活动时,也许能更好地体验到古民居的特色。马氏民宅的门头刻字“德厚春秋”体现出屋主对后人生活的良好祝愿。
马氏民宅西面,整片草木、花海,吸引了很多带着专业相机来拍花朵的老法师,也有组队摆姿势打卡拍照的阿姨团。这里盛放的牡丹花就是牡丹园的主角了。牡丹花海区域种植了洛阳红、二乔、凤丹白三个品种,约2000余株,最佳观赏季节是三月底至四月中旬。
北面看花,南面看建筑
游客们在漫步中不太容易感受到的是,整个浦东牡丹园是不对称的建筑布局,北面花草树木多,古民居仅两座,南部则有余下6座建筑。在马氏民宅更北面的是川沙小洋楼,这是园内唯一的二层建筑,在2017年成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现为浦东牡丹园服务中心、上海市将星公益活动中心、浦东牡丹园书画创作基地等机构办公用房。
川沙小洋楼占地面积226.96平方米,整体上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