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础设施领域的典型代表,水务是低风险投资机构以及长期稳健型投资者乐于配置的行业,但由于美国加息、俄乌局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大市持续低迷,从而导致水务板块出现了明显回撤。
不过,成熟的投资者应该能感觉到,布局水务行业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正在来临。但在此之前,弄清水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筛选能在该趋势中能脱颖而出的标的尤为关键。
三大挑战考验水务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供水问题,将供水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使中国城市供水能力快速增加,中国水务行业便从城市供水中逐步发展壮大。
时至今日,传统城市供水业务经历了改革扩张期后已进入了平稳成熟阶段,再叠加新时代下对水务行业的发展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当前的水务行业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间节点。
从挑战层面看,可以参考毕马威的李炜在2022(第七届)供水高峰论坛上的发言,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多类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越加剧烈。
据国家统计年签数据显示,至2020年时,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及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分别为2755家、1650家,较2016年时分别增长了57%、59%。
仅四年时间,行业玩家便增长超一半,且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既包括地方水司、跨界央企,又包括跨区域水务企业、跨国水务公司以及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短板则各有不同,以地方水司为例,虽然在政府关系、区域垄断性及供水需求刚需等方面有优势,但国企受传统机制影响,整体收益水平偏低,且市场化程度低,“走出去”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其二,供水普及率处于较高水平,供水市场增量有限。
据住建部数据显示,至2020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已升至99%,接近饱和,其次是县城,普及率达到96.7%,建制镇则为89.1%,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供水业务未来的新增量大都来自于向县城及建制镇延伸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三,行业运营要求趋严,特许经营制度走向规范,获取项目难度增加。
新的监管标准和激励措施,将客户满意度和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到与运营效率和资本项目的有效性相同的重要程度,这是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的重要体现。比如上海水务局2019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供排水接入改革的意见》指出,为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提高效率、减少时限、提升服务,用户申请供排水接入,供排水部门办理接入时间最长不超过9个工作日。行业的规范化运营将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且对项目要求的高标准有利于筛选出市场中的优秀服务商。
综上来看,基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供水市场增量的有限,供水企业为实现持续的内生增长必须有两大基础能力,其一是跨区域发展能力,通过打破区域的限制,实现市场的跨区域覆盖,从而提升自己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其二是一体化、多元化的经营能力。一体化方面主要包括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及产业一体化;其中,城乡供水一体化指的是推动城市供水公共服务向县城、建制镇、乡等延伸,这将在区域维度为水务企业带来新增量。产业一体化指的是基于水务行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做业务布局,以供水业务为基础发挥协同效应打造新增长点,从而实现公司供排水一体化和水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五大机遇孕育水务市场新机会
虽然水务行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于当前阶段面临着不小挑战,但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性产业,水务行业仍大有可为,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居民需求的变化,行业中不断孕育新机会,市场机遇随之而来。
首先,水价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为供水市场注入新活力,可提升供水企业的盈利能力。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1年10月1日起,《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管办法》正式施行,这是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更新,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
在新的政策中,水价维持“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这意味着水务资产三年调价周期的明确回报得到确定性增强,优秀运营商有望从中获得超额收益。且据业内人士预计,中国水务行业在2020年的市场化比例仅有20%,仍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市场化的推进将会激发整个供水行业的活力,逐渐形成“优者上,劣者汰”的新趋势。
其次,水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有利于区域拓展。
无论是水价市场化,亦或是行业运营要求趋严,以及特许经营权的规范,均向整个水务市场释放出了强烈信号,即行业市场化程度获全方位推进,这有利于筛选出优质的供水服务商,为供水企业的跨区域运营打开了成长空间,市场化的推进必将使行业集中度向头部水务企业集中。
此外,地方政府鼓励水务发展一体化,为水务企业的全产业链经营提供契机。
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各地方政府已陆续发文鼓励建设,比如今年9月时云南省发布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