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子中医路:从质疑到追随
时间:2022-08-10 18:2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中医受到越来越多香港市民的认可和信任。近年来,很多香港年轻人来到内地学习中医,争做中医在香港的传承人。近日,记者专访了来自香港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冯志伟,听他讲述自己从不了解中医,到因病结缘中医,再到南京专门学习中医的经历。以下内容为《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冯志伟接受采访时的口述整理而成。

我叫冯志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3年后,我在香港出生。我虽然不是在内地出生,但是我的爷爷是广东人、奶奶是上海人,爸爸还在深圳办过厂,所以我和内地蛮有渊源。

香港回归后,我了解内地的机会越来越多,曾去过广东、河南、上海等地参访交流,另外我还从课本上学习到不少有关祖国的知识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与祖国的距离更近了。

最初,我对中医不太了解,甚至怀疑,觉得中医可能是个“慢郎中”,缓解症状比较慢,只有老年人才会看中医。我以前生病也基本都看西医。

15岁那年,一次流感让我很困扰,发烧、流鼻涕、咳嗽、全身乏力,吃了很多西药,还是比较难受,甚至有些反胃。

后来,我来到一家中医诊所,医生给我把脉问诊,查看了我的舌相和扁桃体,然后问我吃两天药还是三天药。我当时就想两三天怎么可能好,所以就多说点,让医生开了三天的中药。没想到,服药两天后,我不再发烧,咳嗽也减轻了,三天后,症状完全缓解。

这次看病,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医的认识,让我对中医充满好奇。我长青春痘,都会在网上搜索中医的解释和解决办法。后来,我还自己买了一本《中医自学百日通》翻看,我发现有些内容看不懂,就想着到内地去全面、深入学习中医。

2018年,我在多方查询、考虑后,最终决定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尽管父母起初有点不舍,后来还是同意了我的选择。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最初学习的是中医基础理论课,还有一些现代医学基础理论课。对我来说,中医的历史,最难学。因为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还有不同的流派学说,一个疾病,有不同的解释和治疗思路。

更具挑战性的是,很多中医原著需要比较好的古文功底才能阅读。幸亏我在香港读书时,学校教授了不少古文知识,减少了我的阅读障碍。另外,这些中医著作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需要慢慢领悟,学起来确实不容易,但是每弄懂一个医理,又会莫名让人兴奋。

读到大二大三,课程逐渐开始临床化,例如针灸,非常有趣。2020年疫情暴发,我当时还在香港,只能网上学习针灸。除了在道具上练习,我还在自己身上扎针,熟练以后,再给别人扎针。后来我回到学校,室友腰疼腿痛,都让我来帮他们针灸,效果还不错。

我从一个“门外汉”开始逐步“入门”,离不开老师们的倾囊相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有很多学识渊博的名师,教学深入浅出,乐于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学生。他们的著作非常贴近现实,都会详细列举病例和治疗思路,对我很有启发。

为了提升中医知识储备,我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中医书籍。我们学校还有一片很大的“药园”,里面种植了众多中草药,来到这里既能放松心情,也可以亲身感知不同中草药的形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也坐落在我们学校,里面展示了很多中医药文化藏品,我经常会去参观、“寻宝”,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经常有人拿中医和西医相比较,在我看来,针对不同的病症,它们各有所长,在很多方面,二者完全可以结合。有些西医检查手段,可以更准确查明病因,方便后续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一段时间,再用西医手段检测,指标改善,也能实证中医的有效性。

6月中旬,我来到南京市中医院实习,为期一年。课堂教学,见不到病人,知识点也相对固定。通过实习,我每天都能遇到各不相同的病人,还能跟着老师学习如何问诊、开药方。这些实践,让我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未来,我希望能继续深造,当好中医传承人,为更多香港市民的健康服务。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