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以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企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开始关注碳中和的概念,有一些领先的品牌已经制定了各类实施碳管理战略,但也有不少企业仍处于“双碳”迷雾中。
近日,第一财经陆家嘴邀请了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能源与低碳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岳庆松就相关“双碳”知识,国内现阶段“双碳”行业形势以及各企业在达成碳中和、获取碳足迹中等方面进行了专访:
Q1: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5号下午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探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请问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如何看待这番讲话?
岳庆松:就中国来说,“双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过去我们已经探索了很长一段路程。从最早的8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时,我国就开始关注了。到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20年要对外公布减排这个目标,也是在那个时期,国内开始逐步地布局一些新能源产业,国内的碳业务也就此开始有了发展,同理国内的碳的业务也是从不同的阶段发展到至今,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2020年的时候,习近平主席有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誓,“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以,现在我国的“双碳”行业总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趋势。像在前几天开展的“两会”中,各行各业的代表能够踊跃谏言,习主席在发言中也多次提及“双碳”工作的部署。我想这是我们在过去的经验和实践中长久以来积累的自信,有这样的态度我对于国内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是有一定的信心和决心。
Q2:您对于目前很多政府和企业在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和目标有什么样的建议?
岳庆松:其实对于政府制定政策这一块,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如果按照3060去算,我们给自己留下的时间也只有30年来用与实现碳中和。虽然可能我们看到欧洲的一些国家,包括像美国,包括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韩国、日本,他们承诺都是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表面上来看的话,它可能早于中国实现碳中和,但是其实他们用了是几十年的时间来去完成整个碳中和的过程,它的布局也相对会更早一点。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给自己留下的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相对其他国家来讲,这是非常有挑战的一个目标。所以,我想对我们现在服务的很多企业、用户,包括国内的一些企业想提一个建议,因为我们现在也看到了很多企业提出想要50年碳中和,或者是40年就实现碳中和。
但是,在这里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碳中和这个概念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的状况是什么样,假设企业本身一年的综合碳排放量是1万吨二氧化碳。在这一年中,企业可以通过去识别一些节能减排的机会,做到真正的节能,实现了50%的减排。即,通过光伏风能或者是一些节能改造等等,减掉了5000吨二氧化碳。虽然这样我们企业一年的碳排放量只剩下5000吨二氧化碳,但这个也是需要我们去中和的。当通过节能无法实现完全减排的时候,企业就需要通过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进行去购买一些自愿减排的项目,就是国内称为的CCER,国际叫VCS。那可能他要去购买5000吨的自愿减排项目,然后实现了剩余减排5000吨的目标抵消。最终通过自身节能减排5000吨和购买自愿减排项目5000吨,加起来1万吨,实现了企业本身的1万吨对冲1万吨这样的一个碳中和的结果。
我们一直在强调,碳中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我们一直在帮助很多企业开展节能的工作,包括去寻找一些节能改造的项目机会等等,它是需要很好的去甄别我们现在的一些用能的合理性,我们的设备的效率高低,会不会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等,同时,还可能要上一些技术改造的手段,通过改造之后去要验证它的减排效果。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不是说今天说减排,明天就能减掉的,就好像我们人减肥,它也不可能是我说今天要瘦10斤肉,明天就能瘦下来,对吧?所以一定是要通过很合理的目标制定,包括方法制定,还有对过程的一些控制,逐步实施逐步验证逐步调整的过程,最终实现我们整体的减碳目标,它一定是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的。
我们想给很多希望能够尽早实现碳中和的企业提一个醒,节能减排的工作还是要稳扎稳打,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开展,争取做到很多的减排是来自于自身的做了一些新能源的采用,或者是节能改造的一些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一些节能减碳的结果,而并不是纯粹的通过购买自愿减排项目来实现企业自身的碳中和,这只是我给所有的企业,包括在开展碳中和工作进行中企业的一个建议。
Q3:其实我们现在了解到目前中国其实关于双碳的政策和行业标准也比较多,其实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您有没有一个框架或者说逻辑来帮助企业梳理一下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