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需求牵引、实用易用
时间:2022-03-18 16:38:35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2022年开年以来,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在线教育。

教育部在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面动作频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经公布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司、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中,教育信息化都是重要内容。

近日,教育部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要求和思路一体化推进建设与应用。

从教育变革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如何进一步巩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推进在线教育资源建设快速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专访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李志民直接参与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创建、管理,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教育和科研骨干网,从某种意义上说,该网开启了我国的“互联网+教育”时代。李志民解读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前形势和特点,以及进一步深入的关键问题。

教育信息化的两层含义

《21世纪》:教育部提出2022年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有何意义?

李志民: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其中起着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推动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网络强国,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属于“硬件”建设,而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则属于“软件”建设。

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需要多管齐下,教育信息化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应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设计、教材选编、考核要求等方面的优化,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所以,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多渠道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和利用。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础设施和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还有哪些短板?

李志民: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却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已经延展出了发达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新闻传播、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共享出行等更为先进,更有效率的模式,学校教育系统还存在线下课堂和面授的“壁垒”,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仍不高。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班级、教室、校园等呈现的还主要是工业时代的教育形态。很多学校的领导、老师也因此轻视在线教育的发展和相关研究,并没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所以我认为,疫情中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虽然发挥了很大作用,其实是教育系统此前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重视不够所导致的倒逼式的集中“补课”。

此外,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也有短板。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把信息机器、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甚至不能把教师会制作慕课课件认为是教育信息化了,那只是教师教的信息化表象,只有信息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才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过程。

搭建教育信息化平台

《21世纪》:今年以来,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多次强调“需求牵引”,现实中教育信息化应用与需求存在什么问题?

李志民:各级各类学校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实用易用,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落实。以往,一些教育信息化手段并没有将自身特点和用户需求很好结合,比如在线教育本身具有开源特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对目标人群的需求进行准确把握,也就没法及时进行教学资源精准调配。再比如,MOOC平台课程大多是高校优质课程的衍生品,学术性较强,而“实用性”则较弱,导致在线教育课程与用户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需求牵引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不实用的高性能指标,而是要提供能用、好用的数字化教学与教辅资源。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先追求适用和尽量普及,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再适时升级。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动向是平台化,比如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育部还提出建设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高等教育在线课程服务与管理平台等。建设平台有助于解决什么问题?

李志民: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于时间的碎片化和学习的灵活性,选择内容的多样性;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教学;三是学校形态的变化,比如MO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