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再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路径越来越清晰,在能源领域,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推进技术研发,节能降碳。在他们看来,推进“双碳”工作,不只是挑战,还将创造巨大的发展机会。
从“扎实做好”到“有序推进”
作为环保监测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宗十分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双碳”内容。
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强调节奏,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部署更为理性、科学,更符合实际,也更具可操作性,明确了多个重点领域,包括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低碳科技研发等。”陈宗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认为,从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确保安全降碳”目标,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路径越来越清晰。这既是对能源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下一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据介绍,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正在陆续出台包括工业、农业、住宅、城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十大实施方案,17个省份已经完成了“双碳”实施方案的对接、衔接,顶层设计和中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具体项目全面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区一度存在减碳层层加码的现象。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这种思路从今年没有设定具体的能耗强度指标上可窥一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同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在代表委员和业界人士看来,这既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留出合理的用能空间,也能有效推动地方保持节能工作力度,兼顾了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
安徽铜陵是国家第二批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丁纯说,过去一些企业和地方在落实“双控”中存在困惑。现在明白转型升级不能全部推倒重来,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和“切一刀”。减排应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客观现实,对标国际能效先进水平进行差别化管控。
能源转型“先立后破”
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当前,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立足国内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对于稳经济、保民生至关重要。
“从去年能源保供形势看,煤电以全国46.6%的装机贡献了60%的电量。预计到2060年,电力系统仍需保留一定的煤电,煤电在一段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分析说。他建议加快推进CCUS、多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等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持续推动煤电向低碳、零碳乃至负碳转变。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另一种途径是现代煤化工。“尽力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开启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新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润安说。
一手抓有序推进化石能源的“减法”,另一手做好清洁能源的“加法”。
初春时节,毛乌素沙地边缘的荒滩已经热闹起来,工人们正在架设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这是我国开工建设的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明年底将实现全容量投产,届时“荒漠地”将变成“绿财富”。
按照规划,我国要在沙漠、戈壁、荒漠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第一批装机规模约1亿千瓦的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已有序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组织加快推进。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电力市场消纳空间不足、电网和电源建设时序不匹配、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等问题。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认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保障型和系统调节型电源转型,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