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双减”工作仍将被摆在教育突出位置、作为重中之重。
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占全国比重34.76%;在校生5564.45万人。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发挥重要的立德树人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国家对民办教育规范与支持并举的方针长期不会改变,但强调规范在先,从而实现在规范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他认为,“十四五”期间民办教育发展总体态势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增量降减、结构巨变、转型加快、光明在前。
教育培训分类管理《21世纪》:“双减”推进至今,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监管的同时,一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却出现了违规经营的情况。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所掌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整体情况如何?
刘林:据调研,全国目前有涉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的机构30万家,大大小小的专业门类千余个,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可以说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后,少数体育、艺术类机构以应试、过考为名借机涨价,一些资本有意投向素质类、职业技术类机构可能会引发过度逐利的潜在风险。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积极主动发挥行业自律与行业规范作用,1月27日,联合68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北京等各地方民办教育协会发出倡议,呼吁各机构深刻认识“双减”重大意义,坚持体现教育公益属性,依法依规开展培训活动,诚信经营杜绝虚假宣传,避免盲目引入资本扩张,坚决杜绝恶意提升价格,抵制过度应试应考倾向,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1世纪》: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应该采取怎样的原则和手段?
刘林:大多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且不属于刚需,不会造成内卷。因此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门类众多,专业性强,应当根据各门类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其中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非学科,可以参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门类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应当遵循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
要从明确业务归口主管部门入手,对重点科类,从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健全预收费资金监管机制、收费标准公示办法、招生宣传广告备案制度等。建立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必要时依照价格法特别规定进行及时调控。
《21世纪》:你认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空间会如何变化?
刘林:过去一年,不仅学科类培训的整体需求随着“双减”的进行在不断下降——我们做了一个测算,整个学科类培训需求下降了40%左右,非学科类培训去年整体需求也在下降。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在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都会呈现整体消费下降的趋势。但是到“十四五”后半期,会随着整个环境的改善,再出现一个需求上升的空间。所以,整个市场的空间是一个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新的领域值得关注:一个是ToB、ToG业务,另一个是职业技能培训类的新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主体也会出现新的多元趋势。在形态上,会从过去的线上、线下分类发展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型为主。在类型上,会走向营利性、非营利性和社会企业三种类型共同发展。在资本构成上,会从过去以民营为主向国有和民营混合型,以及国内和涉外资本混合型发展。
“十四五”民办教育发展空间《21世纪》: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会如何?
刘林:我认为,“十四五”期间民办教育发展总体态势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增量降减、结构巨变、转型加快、光明在前。
增量降减。民办教育发展增长速度幅度和数量规模将出现历史性下降、整体性减少,在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统计公报中印证了这一判断。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比上年减少4820所;在校生5564.45万人,比上年减少52.16万人。
结构巨变。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民办教育体系内部和全国教育整体布局中的比例、结构可能会产生深刻的、重大的变革,局部板块甚至会剧烈性变化。
转型加快。转型是个老话题,但在“十四五”期间将从“说得多、做得少”转变为“必须做、必须加快做”。
光明在前,凤凰涅槃。民办教育经历一个低谷时期后,将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会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符合中央要求和人民期待的民办教育具有光明的前景。
《21世纪》:社会格外关注民办教育政策,你认为“十四五”时期民办教育政策的走向会怎样?
刘林:教育部牵头制定的全国教育“十四五”规划中,会有民办教育的专项规划。我从行业研究者角度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民办教育政策走向可以概括为:“方针不变,规范在先;价值回归,公益为主;完善体系,监管从严;支持创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