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新上架的顶流IP“雪容融”已接替了好伙伴“冰墩墩”,正式上岗。
据消息,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3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出席开幕式后新闻发布会的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历届冬残奥会中是最壮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对于本届赛事的收视率,他表示非常乐观:“虽然目前还没有收到数据,但在我心里,北京2022将毫无疑问成为冬残奥会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赛事。”
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将从3月4日持续至3月13日,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共有91个国家与地区和73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北京赛区将承办所有冰上项目,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承办所有的雪上项目。在本次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将参加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
截至3月6日,中国队捷报频传,已经拿下了6枚金牌,16枚奖牌,大幅刷新了中国队在单届冬残奥会的最佳战绩,也在奖牌榜暂列第一。
与此同时,“雪容融”娃娃、手办等产品延续了冰墩墩的热潮,其周边商品在官方网店中也一再售罄。冰雪运动热度不减,催动中国冰雪经济持续发酵。
冬残奥会发展溯源
据报道,在6日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主题发布会上,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场馆和设施的无障碍建设,以及从场馆到城市的连续无障碍环境。
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斯还说,举办冬残奥会,除了硬件的无障碍,另一个重要遗产就是文化和观念的无障碍。“让残疾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在这方面)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北京市残联副主席郭旭升说,北京市借冬奥筹办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无障碍发展。
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表示,观看冬残奥会,她“深深感动、特别震撼”。“这些难以想象的体育成就,通过残疾人运动员们的努力和意志变成现实,他们不仅完成了对自身的超越,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都是巨大的鼓舞。”她说。
截至2018年,冬季残奥会已举办过12届。虽然举办时间不如冬奥会那么悠久,但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的逐渐发展离不开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人塞普·兹威克纳格尔(SeppZwicknagl)的努力。
兹威克纳格尔是一位滑雪和网球教练。他的小腿曾被炸伤致残,后来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滑雪绑带,使他得以参加高山滑雪比赛。此外,他还发明了“三道滑雪”装备,实现了使用拐杖进行滑雪,也开创了一项新的残疾人雪上运动。
潜心研发设备之余,他希望有更多同自己一样的人能实现“雪上运动”的愿望,体验像“飞”一样自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展了培训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到滑雪运动中,并成立了奥地利滑雪协会的残障滑雪部门。1948年2月,他与瑞典人恩舍尔兹维克联手在奥地利举办了第一场“冬季残疾人运动会”,为后来的冬残奥会奠定了基础。
1976年,瑞典举办了第一届冬季残奥会,来自16个国家的53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这届比赛。当年的这届比赛叫“面向残疾人的冬季奥运会”,后来随着残奥会一词的应用,冬季残奥会也正式加入了奥运大家庭。塞普·兹威克纳格尔也被视为冬残奥会的开创者之一。
奥地利带来制冰“黑科技”
其实无论是此前的北京冬奥会,还是本次的冬残奥会,冰雪运动的大国奥地利一直在从装备、场馆基建等方面,助力4年一次的冬季运动的巅峰赛事。奥地利也希望能在后冬奥时代续写与中国的“冰雪奇缘”。
冰上运动最缺不了的是冰。奥地利企业艾斯特(AST)制冷与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就承担了北京首钢园区的“四块冰”(冰球、短道速滑、冰壶、花样滑冰)训练基地的制冰工厂,为此前的北京冬奥会与本次冬残奥会带来了“黑科技”。
奥地利国家投资促进局中国首席代表乌姗姗告诉第一财经,AST公司首次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引入中国,已在首都体育馆的冰上赛事中使用。“这种技术制冰速度快,冰面温度均匀,还可通过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进行余热回收利用,比如将回收的余热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相比传统的制冷剂每年为首体园区节省200万度电。”她说道,“这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场馆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冰系统。这一技术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碳减排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此外,在奥地利有百年历史的索道企业多贝玛亚索道有限公司(Doppelmayr,下称“多贝玛亚”)就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延庆和张家口赛区提供了14条缆车索道的规划、制造和建造,同时也承担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索道建设的顾问。比赛期间,该公司的技术团队也在现场提供支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多贝玛亚就已在中国市场扎根,因此也是众多见证中国对于冰雪经济热情的奥地利企业之一。“作为索道公司,起初进入中国是为了承接一些中国的夏季登山旅游活动,比如给黄山提供缆车索道、各类型缆车等,但之后奥地利企业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冰雪运动热情高涨,因此,各种与冰雪产业相关的项目接踵而来。”乌姗姗说道。
见证中国冰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