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热潮、"大鱼"上市 物业大洗牌后会是新蓝海吗?
时间:2022-01-20 18:10:26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之后马太效应凸显,这一年,是物业的黄金发展期,还是进入新蓝海之前的鏖战?

过去一年间,物管市场波澜壮阔,并购规模创历史新高。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物业管理行业并购交易金额约362.5亿元,相比2020全年交易总额大幅增长约243%,其中不乏百亿级并购。

“大鱼吃大鱼”成为新趋势,而头部物企高速扩张的另一面,则是流动性出现问题的房企整售物业断臂求生,一时间,“资金困难,先卖物业”此起彼伏。

物业资本市场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上下半场,上半年火热、下半年降温,物企上市之路开始坎坷、股价明显回调、PE倍数腰斩、市盈率下降。

2021年底,以行业巨头万物云延宕多年终于宣布上市结尾,2022开年,以“尖子生”龙湖智创生活分拆赴港上市再开一局,行业内最后的“大鱼”走入资本市场,但物业估值已经走下神坛,顶峰之后,资本市场对物业板块的想象力快速消退。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之后马太效应凸显,这一年,是物业的黄金发展期,还是进入新蓝海之前的鏖战?经过大洗牌之后的物业市场,未来还有哪些机会?

并购空前

2021年9月,碧桂园服务接连发出公告,拟以100亿元收购富力物业、以33亿元收购“物业第一股”彩生活的部分核心资产邻里乐,大手笔并购业界瞩目,新增合约面积更是“一骑绝尘”。

而就在上半年,碧桂园服务刚以54.32亿元将蓝光嘉宝收入囊中,三笔并购代价总计187.32亿元,令碧桂园服务成为物业行业全年最大的“并购王”。

碧桂园服务的大肆收购只是行业的一个切面。中指研究院统计发现,2021年物业管理行业已披露相关信息的并购交易达77宗,涉及并购方36家物业企业,交易金额约362.5亿元创新高,相比2020全年交易总额大幅增长约243%,且大额交易多发,并购主体以上市企业为主。

克而瑞物管研究院通过对市场公开披露信息监测发现,加上非上市物企的收并购,2021年物管行业发生的企业并购案涉及金额已超过400亿元,这个数值是2020年的四倍。

分析并购热潮可以发现,不同于以往“大鱼吃小鱼”的传统逻辑,2021年物业行业的并购“大鱼吃大鱼”频繁发生,除了上述碧桂园的三笔收购案,宣布上市前的龙湖智慧服务也相继收购亿达物业全部股权、收购楷林商务服务、收购美好幸福物业、向九龙仓集团收购其旗下中国内地部分物管企业100%股权等。

万物云也在积极扩围,相继收购三盛集团旗下的伯恩物业,并以换股方式招揽阳光城旗下物业公司阳光智博,其中,伯恩物业是福建地区规模最大的物业企业之一,管理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

克而瑞物管认为,“大鱼吃大鱼”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2021年受地产融资政策收紧的影响,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房企为缓解流动性压力,选择出售旗下物企,由此引发行业多项重大收并购。

“民企资金链空前紧张之下,不得不出售资产偿债。”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相比土地和在建商品房项目,估值高、有‘现金流奶牛’之称的物业,正是最佳的出售对象。”

蓝光嘉宝、富力物业、彩生活邻里乐、三盛旗下伯恩物业、阳光城旗下阳光智博都是典型的“售出物业救开发主业”的案例。

据不完全统计,碧桂园服务、合景悠活、万物云2021年并购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

但这种情况下的大规模收并购并不是良性循环,正如万物云CEO朱保全所说的那样,“过去两年物业成香饽饽、成了未来,现在地产不行,大家就把‘未来’给卖了。”

朱保全认为,高额的收并购其实会带来隐忧。“今天的物业行业买卖价格很高,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但是这些钱,某种意义上并没有流到业主,而是在股东之间在进行转账。”

“如果在资本对赌之下,我的公司卖给你,买我的人一定会谈未来几年的经营利润率。对于我来说,一定是赚钱是第一位的,在这个时候,我有可能就会能省则省,但是这恰恰是对整个资产最严重的践踏。”朱保全说。

近期以来,物业管理行业的并购市场开始转冷,不仅表现为当前并购数量减少,也表现为并购定价趋于理性。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物业并购标的估值水平在7.45倍到26.9倍之间,相比2020年的平均估值水平下降约20%。

“并购市场的降温晚于二级市场估值的下降,但降温仍是趋势。”中信证券指出,物业并购市场的降温是对盲目追求物业管理权行为的警示。

资本趋冷

2021年底和2022年初,万物云与龙湖智创生活的上市节点并非情理之中,毕竟物企的上市热潮已经褪去,各项数据都在下滑。

克而瑞物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物企上市热情持续火热,行业迎来企业集中递表期,有28家物业企业递表时间集中在上半年。

而把时间拉长到全年,数据并没有以高速的态势递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物业行业全年新交表企业累计34家,虽然总数量明显高于2019年的9家和2020年的19家,为迄今年度递表企业数之最,但下半年仅有6家,资本市场遇冷,预期的上市高峰并未到来,物企上市进程受挫。

实际计算下来,年内新增实现上市的物企共14家,较2020年还减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