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30·60”承诺开启了极具挑战性的绿色转型之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需要共同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的技术进步也将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转型既意味着挑战,更意味着众多投资机遇。
1月11日,在第15届亚洲金融论坛(下称“AFF”)期间,第一财经举办了主题为“碳中和大时代,绿色金融引领产业未来”的专题分论坛,聚集来自金融机构、智库、企业界的代表共同探讨碳中和大时代,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与各方应对。嘉宾包括: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春华资本创始合伙人汪洋,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广汽集团董事会秘书、广汽资本董事长眭立,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兼副总裁臧慧卿。该分论坛由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主持。
双碳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碳中和是一场攻坚战,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俊杰表示,中国距离碳中和目标还很远。“在中国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前,中国的排放高于全世界90%的国家;在人均收入1000到1万美元之间时,我们的排放高于50%的国家;目前,中国马上要进入12000美元的高收入经济体,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达到全世界平均排放水平,这不是特别乐观。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平衡,即在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张俊杰
他提及,碳中和的路径非常明确,“先尽力提升终端耗能行业的效率,减不了的碳排放可以通过电气化或再电气化,于是就把压力转移到了电力部门,最终电力部门实现清洁能源发电,就能使得整个经济系统进行低碳化。还有一部分是电气化解决不了的,就可以用碳捕集等除碳的方法。去年,国际能源署的评估显示,现在50%的碳中和技术还没有出现。除了技术,即使目前实现平价上网,部分解决了成本问题,还需要解决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
孙明春认为,当前需要先将整体的碳排放总量数据摸清,再根据各地区、行业的情况进行微观安排,或购买碳积分,而目前全国尚未有总量数据。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
面临重重挑战,我们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市场化的力量。张俊杰认为,碳中和任重道远。“如果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机替代蒸汽机的过程,从1869年电机出现,到1919年,电机才达到蒸汽机同样的市占率。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低碳化过程,仅是长期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步,不能用短期的思维来解决长期的问题。”
企业积极寻求低碳转型
企业是社会最关键的主体,企业的转型意愿决定了中国碳中和目标能否实现。
广汽集团董事会秘书、广汽资本董事长眭立
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下,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在双碳目标中占有很重的比例,作为一家传统车企,广汽提出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眭立介绍称,2021年8月,广汽集团对新能源汽车业务、资产进行重组,推进广汽埃安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增资扩股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计划将广汽埃安择机上市。除了内部改革,广汽资本作为产业资本,对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和“新四化”进行投资布局。在新能源方面,投资电池技术、充电网络、车联网;在智能驾驶方面,布局包括自动驾驶算法公司、AI芯片、传感器、高精地图、网络信息安全等全产业链。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兼副总裁臧慧卿
处于可再生材料风口的凯赛生物则是低碳时代的受益者。臧慧卿表示,“石油开采后60%-70%都做了燃料,剩余的30%-40%则用于材料制造。若用材料的视角去理解减碳,一是减少使用,二是寻找替代材料。凯赛生物以可循环的农作物为原料,而不是以石油裂解的小分子来做原料,来生产生物材料,等同于利用自然界已经有的二氧化碳,来重新用于制作生产。”
“更完美的解决方案是可再生材料,不再依托不可再生的化石为碳源,而是以可再生的植物为碳源。植物基的可再生材料即便最终降解或者焚烧处理,也没有额外增加碳排放。”臧慧卿称,“以凯赛新材料(生物机尼龙56)来做服装,1吨产品可以减少3~4吨的碳排放。
金融助力低碳发展
2021年,随着““3060双碳”战略目标确定,顶层设计随之落地。监管层面,中国央行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发布两项绿色金融标准;将绿色融资、环境披露等纳入银行业绩考核;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等等。
除了政府、企业的努力,金融中介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等都将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孙明春强调,“转型金融”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及大部分ESG投资者通常采取“用脚投票”的办法,也就是卖出高碳排放资产,远离此类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此类被投企业施加了压力,迫使它们尽早从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技术与商业模式,转型为更为低碳环保的技术模式。但风险在于,这些被投企业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本或足够低廉的资本来为自己的低碳转型进行融资与投资,其结果只会加剧这些企业的财务困境或加速它们的破产倒闭。果真如此,这些企业将被迫停产、停工、降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