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深圳高居首位 成都、杭州、武汉等单项指标亮眼
时间:2022-01-04 17:51:24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2021年12月31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深圳高居榜首,北京、广州、上海排在2、3、4名,一线城市包揽前四,成都、杭州、武汉紧随其后,单项指标亮眼。

为了评估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其在不同维度表现出来的减碳潜力,还有目前仍存在的短板,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了22个城市作为样本进行考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厦门、杭州、宁波、苏州、青岛、武汉、昆明、沈阳、大连、南京、合肥、济南、长沙、成都、西安和郑州,绝大部分为三批低碳试点省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中大多位居前列,过去10年间大多处于人口净流入状态。

在22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深圳以较大优势高居榜首,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杭州、武汉、合肥、南京、沈阳分列第2-10名,一线城市实力强劲,成都、杭州、武汉等不容小觑。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占绝对优势,中西部城市整体排名靠后,反映出城市发展水平与净零碳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报告探讨了创造一个净零碳的未来城市,地方政府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并且有针对性地为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决策,提供了制度建设和重点领域措施两个层面的多项建议。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或迎来新一轮洗牌。尽早实现净零碳发展的城市,将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潮流,重新书写城市发展的逻辑。

城市是实现碳中和的主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要避免全球进一步变暖,各国必须推行“净零计划”。“净零”并不是指完全零排放,排放仍不可避免,但要尽量减少到“接近零”,同时通过清除、吸收等方式从大气层去除温室气体,平衡和抵消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净值为零的排放量。

许多国家已经提出了实现净零排放的时间表,在中国,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碳中和”。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更加明晰,但是,在中国当前的治理结构中,什么是实现碳中和的主体?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碳中和必须以城市作为主体。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席经济学家乔治·罗纳德·格雷也认为,城市是气候行动和绿色增长的前沿阵地。

科技部前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指出,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低碳转型的引擎,有巨大的国际合作空间。

城市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的能源消费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统计,城市消耗了全世界78%的能源,超过6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地区。

城市也是开展碳减排行动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主阵地。以城市为主体探索减碳路径,很大程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这与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分解形成了互补。中国的城市管辖范围除了城市建成区之外,还包括农村、原野以及空地等,在这样相对广阔的管辖范围内,城市可以布置碳汇、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等,使得碳中和路线图得以更好地执行。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

尽管城市拥有很多共性,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差异明显。有的城市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有的仍然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有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呈现出脱钩迹象,有的仍对高耗能产业依赖性较强;有的实现了高度城镇化,有的则尚有较大的城镇化率提升空间;有的自然地理条件突出,可再生能源丰富,有的能源供应主要靠外地调入。这些将导致不同城市低碳发展的路径及工作重点存在较大差异。

自2012年以来,中国启动了三批共87个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在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它们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些城市已经明确提出了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表,甚至部分城市正在以特定的方式探索深度脱碳路径,为迈向“净零碳城市”打下基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在三批低碳试点省市中,选取了其中的一线、新一线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部分重点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需要说明的是,陕西省为低碳试点地区,故纳入其省会西安,郑州并不在低碳试点范围内,但作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纳入研究样本。

依据低碳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报告构建了净零碳城市指数,从多个维度对选中的22个城市的净零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共设城市发展质量、能源与排放、绿色交通、“十四五”政策目标四个一级指标,下设9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还增设信息披露指标,考核各城市的排放与能耗信息披露状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城市面临着在减少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的挑战。城市的碳中和路线图必须具备“安全韧性”的特点,兼顾能源转型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兼顾旧产业的退出、改造和新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