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晚8点,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抖音举行首场农产品直播带货,开播不到半小时,获超110万点赞。在直播中,俞敏洪还宣布,今后“东方甄选”将成为新东方常态化助农直播平台。“东方甄选”的推出也被视为新东方转型的一大信号。
新东方的转型只是教培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2021年对教育行业来说,绝对是可以记入史册的一年。2021年,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2021年,教育行业有不少大事发生,比如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出台、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聚焦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发布等,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科培训到学校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均有涉及……一项项政策的出台,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张宏大的教育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让教育告别产业化
“双减”,如今已是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有娃家庭耳熟能详的词汇了。对于北京一家知名校外培训机构的马校长来说,2021年7月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具意义的一个转折点。
“之前一直听说对校外培训负担进行整改,但学生的负担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减轻。”马校长本以为这次的政策也如之前一样,但力度却超出了他的想象。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指出,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线上学科类机构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教育是百年大计,有专家指出,《意见》的出台,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与期盼,同时也反映出当前校外培训市场治理和规范的迫切性。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
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多家学科类培训头部机构开始转型,此前被资本看好的教培行业开始退潮,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以及家长教育焦虑的缓解。与此同时,马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也开始了转型之路。“半年的时间,机构从之前被资本看好,大班课、AI课、小班课、一对一等各种班型的疯狂招生,到如今回归到素质教育,可以说,学科类教培行业在退潮。”马校长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认为这是好事,自己身处教育行业多年,也是被资本裹挟的一员,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并不愿意看到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家长越来越焦虑。
2021年12月21日,教育部举行“办实事见实效”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双减”工作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介绍,从9月起,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每两周对“双减”主要指标进度排名后10位的省份进行通报,督促进展慢的省份加大力度,确保工作能够实现阶段性目标。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民办教育的地位愈加凸显。2021年5月14日,国务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民促法实施条例”)正式公布。这是对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进一步细化,为进一步推进民办教育新法落地提供了遵循,为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下的民办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民促法实施条例对主要关切的民办教育发展难点如“公参民”,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监管、对关联交易的规制,对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监管作出细致划分。贯彻落实好民促法实施条例成为当前民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实际上都是要告别教育的产业化,要求所有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要回归教育,回归公益,确保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记者说。
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北京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2021年提交了好几篇关于教育改革后如何推进学校教育、加强素质教育、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建议和提案。“总的来说,未来教育改革会在回归学校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方面进一步深化。”
记者注意到,对于教育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已着手改革。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质量评价包括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指南》强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工作要注重优化评价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指南》主要是贯彻之前发布的深化教育评价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