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不断上升的气温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形势正在变得越发严峻。
在11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1至9月)较1850至1900年高出约1.09摄氏度,目前被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六个或第七个最温暖的年份。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新高,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分别比工业化前高出149%、262%和123%,而这种增长在2021年仍在继续。世界气象组织声称,“创纪录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和热量积累已经将地球“推向未知的领域”,并将对今世和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共识,大多数国家设定了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做出庄重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被列为2021年中央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被很多市场人士认为是中国的“双碳”元年。
如何看待一年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进展?下一步如何继续推进?
近日,作为判断当下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风向标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了最新部署。
从表1可以看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不仅篇幅上远超去年,而且从内容来看变化较大。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主要是提出目标和布置具体的工作要求。现在回过头来看,其中一些已经在2021年落实,如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比之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更加侧重于认识上的提升和总体方向的把握。
为什么高层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部署在一年后会发生明显变化?下一步将朝什么方向推进?让我们结合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推进情况来一探究竟。
1、推进“双碳”战略需兼顾经济发展
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其中,“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一表述尤为引人注目。
年初以来,各地在实施“双碳”战略时,出现了一些极端迹象。如有的地方“一刀切”,对煤炭产能空前压减,关停了一些优质煤矿,这是年初开始的大面积煤炭供应紧张和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对经济运行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针对这个迹象,高层频频释放信号,为市场降温。5月27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工作节奏。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再到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高层接连提出科学把握节奏,防止运动式“减碳”的工作要求,显示出目前中国“双碳”战略的推进需兼顾经济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德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超过了2万甚至4万美元。2020-2035年是中国人均GDP从1万美元(小康水平)向2万美元(中等发达水平)跨越的关键阶段,推进“双碳”战略不能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共同推动
会议提出要坚持全国统筹的原则。10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22日)》(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全国统筹做过部署。具体表述为: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从全国统筹的思路来看,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首先要有顶层设计。《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顶层设计“1+N”文件体系中的“1”正式发布。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在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于“1+N”后续政策体系。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部署,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和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金融、碳汇能力、统计核算和督查考核等支撑政策。目前,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实施方案和《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已编制完成,正在按程序报请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按程序印发实施。
其次,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行动方案。中国各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这决定了在实施双碳战略时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从图1中国部分省市每亿元GDP碳排放量的对比来看,最高的内蒙古(46.1千吨/亿元)与最低的上海(5.1千吨/亿元)之间的差距达8倍之多。
3、新能源做到安全可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