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快补齐转型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任务下,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挑战中觅新机,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必答题。为实现资源保障有力、经济充满活力、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康幸福的发展目标,陕西省榆林市抢抓“双碳”机遇,主动谋划转型。他们的实践与探索,将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双碳”“双控”正在打破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这些城市大多都依赖传统产业,几十年来因资源而兴、以资源而建,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忙于生产,但每当出现行业迭代更新或资源枯竭,这些城市由于经济实力、科技成果、接续替代产业储备不足等原因,发展形势急转直下,难以快速转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发展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榆林,这座陕西最北端的城市,因煤而兴,仅煤炭探明储量就达1500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5。虽然还未遇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阵痛,但榆林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契机,紧抓“双循环”机遇,率先通过“三转三补”引领转型升级,重构产业体系,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危机蕴藏新机变局孕育新局
近日下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这是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再次明确,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双碳”并不是一蹴而就。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是就碳论碳的事,而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采取强有力措施,重塑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的确,“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成为众多城市必须克服的难题,资源型城市更是难以避免一场硬仗。榆林作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2020年原煤产量5.17亿吨、原油产量1048万吨、天然气产量21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2%、5.3%和10.9%。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虽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也存在过度依赖资源粗放发展等问题,一些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
“榆林要闯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迈向现代化的新路来。”陕西省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表示,榆林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启动碳达峰行动方案、碳中和达标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明确了清洁低碳的发展方向,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转变、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
主动谋划转型着力推进降碳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李春临表示,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个人的思想和储备总是会有局限性,为了更高标准完成“双碳”任务,不做闭门造车之事,榆林选择更多借助外脑,主动开展“榆林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转型升级思路路径”专题研究,多次跑省进京,与中科院、中咨公司等国内一流机构合作,邀请院士领衔参与碳中和要求下的发展思路谋划。
榆林将节能降耗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首要举措,全面实行最严格的能耗双控制度。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探索用能权交易制度,严格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原定项目盘子中压减了总投资7000亿元的45个“两高一资”项目,并将21个低质项目退出2021年度计划盘子,调减年度投资50亿元。
除了优化投资结构外,榆林同时开展对存量项目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能耗限额标准的存量项目立即停产整改;对节能审查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的存量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的立即责令停产整改,在建的项目立即停工整改,通过优化工艺、节能技改、能效提升等措施降低存量能耗;加快提升节能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建成覆盖全市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倒逼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能效水平。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系统谋划、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和产业发展,从源头上解决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李春临说。对于“如何实现一个目标”,他指出,通过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动煤化工全链条低碳化、建设绿色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