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粘合了乡野与城市的边界,将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推高了一个层次。自此,各大城市掀起建设公园的热潮。
在上海待了九年的郑明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公园走走。
“我去公园是为了和自然接触。”她说,自己出生在西北一座宜居小城,从小习惯了随时与自然接触的感觉。
城市中的一座座公园,正如大自然散布在钢筋水泥间的零光片羽,滋养着没能外出度假的“打工人”。
在曼哈顿摩天大楼建筑群中间,有一座著名的公园——纽约中央公园。因在密集的商业区中提供了一份自然与人文的关怀,这座公园极受欢迎,也成为展现纽约城市风采的一个典型符号,闻名全球。
近些年,受此影响,中央公园的概念在国内十分火热,尤其在新城新区,大体量的大公园、大绿地成为标配,扮演区域内的休闲中心。与之同时,在城市更新下,一些大城市也注重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小公园”的布局。
过去40年来的快速城镇化之下,许多中国人从乡村进入城市,仍带着一份对自然的留恋。2018年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粘合了乡野与城市的边界,将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推高了一个层次。自此,各大城市掀起建设公园的热潮。
例如,《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建成公园城市,上海的公园总数将增加到1000座以上。合肥市“十四五”林业和园林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合肥的城市公园要达到500个。南京和杭州都提出,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都更将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全市的重大战略。
当新一波城市公园建设浪潮来临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园?
口袋公园:人情味的回归
上海是国内在空间治理上走在最前列的城市。今年,上海将有超过120座新公园揭开面纱,其中一半为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它是街区中“见缝插绿”的小公园,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当下,是否有十五分钟可达的公园,成为衡量城市宜居程度的新标准,这主要通过大量口袋公园的建造来实现。
上海永嘉路309号的口袋广场,是上海著名的开敞空间案例,是一个形式特别的口袋公园。这里三面建筑合围,另一面面向街道,有低矮的灌木丛把人行道和小广场隔开,可以看见来往的行人,但不受叨扰,闹中取静。人们可以背靠竹丛、在连廊下休憩,也可以坐在广场最里侧的树下,仰看云的游走。
六十来岁的陈叔,每天走到口袋广场上的咖啡馆,随着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下喉,一天的生活开启了,接着他还要在口袋广场待上三四个小时。
在不远处居住的小柯也把广场上的咖啡馆当作了“客厅”,炎热的高温天也没能阻挡她的脚步,几乎每天她都会去待一会儿,这也让小柯对周边的宠物犬了如指掌。“荷马这至少胖了15%吧!”一只恶霸犬进来,小柯对这只狗的体重变化给出了精确的数字。
咖啡馆是口袋广场的配套设施,咖啡馆店主小琪也在代街道管理广场。小琪说,这里的客人大多是附近居民,久而久之相互熟悉,产生一种社区里的信任感。因狗“结友”的居民相互交换宠物粮的购买渠道,租房时也会相互帮助,甚至还有一两位妈妈曾拜托过小琪把放学的小孩先接到咖啡馆里。
多年来,很多人讨论过社区的陌生化问题,随着街道原住居民的流动,以前那种街坊院落之间的“熟人社会”不复存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在这个口袋广场上,陌生的居民之间再次得到了连接。
“对于微型公园而言,设计不是主角,城市以及城市里那些真正值得沉淀下来的东西,人的情感、记忆、故事,才是主角。”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金云峰教授曾表示,当下,市民对公园、绿地的期许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央公园:不能进入的草坪
除了口袋公园,在更多城市,大型的中央公园更受重视,正如纽约中央公园为纽约带来的名片效应一样,许多城市期望自己有一个作为全市休闲中心的大公园、大绿地。
在上海,徐汇滨江绿地是上海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之一。虽然不是名义上“上海中央公园”,却是实质的上海浦西区域市民客厅,活力是它最珍贵的特质。
“我感觉那里每个人都很快乐。”谈到喜欢徐汇滨江的理由,郑明明说道。这里位于黄浦江西岸,每逢天晴,蓝天映衬着两座巨大的橙色塔吊,不远处,卢浦大桥以一道优雅的白色拱弧横卧江上,江风拂面,水鸟翻飞,汽笛悠扬。
旁边有多热闹?步行道上散步的、跑步的、遛狗的错杂交织。另一侧有服务儿童的攀岩区、轮滑区,也有为宠物特别划出的绿地——宠物犬奔跑嬉逐的天堂,还有文艺青年最喜欢的艺术馆和咖啡厅。更多的人携家带口、呼朋唤友来到这里,在草坪上扎帐蓬、铺餐布。
沪漂五年的李乐还记得,第一次过来时,遇见在二层连廊上跳踢踏舞的舞者,那种热情让他心里也第一次萌生出“上海市民挺幸福”的感叹。
较高的开放度、功能和场景的丰富性,使徐汇滨江成为了人气极旺的城市休闲空间。徐汇滨江的特点恰好是许多城市的大公园、大绿地所不具备的,是其中的特例。
许多城市中常见的大型中央公园、绿地,往往有着广阔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