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迎来重大改革。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今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配套文件,《意见》提出多项明确的发展目标。
其中,对于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首次“量化”,《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并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亚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10%的目标有多元路径,“关键是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这个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首次提到鼓励上市公司举办职业教育,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受访专家表示,企业的办学积极性有待观望。
此外,《意见》还提出,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内部的升学通路有望打通,中职教育将与职业专科、职业本科衔接起来。据悉,“高考大省”山东、河南已于近两年先后启动职教高考制度。
新政亦强调,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国信证券研报表示,本次《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的导向。
本科层次职教招生占比10%
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目前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更倚重技能,而非体能,这就需要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从国际经验和产业发展需要来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在2021年5月召开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作出如上表述。
事实上,国家提出稳步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非新鲜事,近年来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职教20条”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要求到2022年,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转设均要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发展。
2019年5月,职业教育突破本科限制,教育部首次以“职业大学”命名,批准了15所高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条件、要求、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6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由专科、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复3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这33所大学可分为四种类型:民办高职院校升格、公办高职院校升格、独立学院转设、独立学院与公办高职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转设。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2020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已达1468所。此次《意见》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是否意味着将有百所职业本科院校兴起?完成这一既定目标有多难?
“要达成10%的目标,其路径是多元的,因此并不难实现,关键是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这个目标,办学质量比数字目标更重要,也更困难。”王亚南介绍,目前的路径包括高职院校升格本科、独立学院与优质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以及高职的某些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等。
“(完成目标)不局限于高职专科以内,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的工科大学也可以发展职教本科专业,这是政策设计的一个初衷,发展职教本科应该多路大军齐头并进。”王亚南表示。
据王亚南了解,最近新升格的一些职教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今年有12所职业本科院校出现了投档缺额,其中,有1所公办院校,另11所均为民办。招生情况并不乐观的现状说明职教本科办学质量还尚未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在我国,公办高职普遍比民办高职整体实力强,2019年入选197所“双高计划”学校名单的全部为公办高职。“双高计划”被誉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双一流”,目前有56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学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自“十二五”开始,教育部要求公办高职(高专)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目前,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中只有1所为公办高职,21所此前为民办高职,有11所为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而来。
王亚南指出,他所在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优质高职院校有强烈的升本愿望,争取优质生源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专科院校)在招生时未能跟本科院校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去竞争。有了生源基础,整个办学质量才会提上来。”
山东省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马超向记者分析,“双高”院校对于升本向来有很高的热情,此前不允许升本是为了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当时尚未提出职教本科的概念,而未来优质的高职院校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