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待复课到被告知退费,也就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许慧住在北京经开区,她10岁大的女儿是该区某连锁线下培训机构英语班的老学员了。“双减”政策落地后,许慧女儿的补课时间原本想先从周末挪至周中,但最终因一份区域范围内的“禁培”文件,计划落空。
临近开学,8月26日,北京经开区发布“双减”实施方案,明确“10月1日起,北京经开区范围内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各机构做好退费、转型工作”。
这就意味着北京经开区成为北京唯一一个全面禁止义务教育学科培训办学的区域。
“事实上,无论是制定教培‘白名单’的北京,还是全国其他地区,受资质限制,学科类中小机构都难获合法性,同时由于合规的教培机构被定位为非营利性,受资金限制,头部机构的营利空间也被大大压缩,教培行业的想象空间正在加速收敛。”一位业界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9月7日印发的最新通知,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2021年底前完成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行政审批及法人登记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前,应暂停招生及收费行为。
“严格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只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培训乱象的根源是考试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和学校间依然存在着不均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年底前动态清零
根据北京经开区发布的“双减”实施方案,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021年底实现动态清零。
具体包括,从方案发布之日起,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针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9月开始给予1个月的“消课期”,要求各学科类培训机构利用周一至周五17:30-20:30的时间线上消课。10月1日起,经开区范围内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各机构做好退费、转型工作。
9月3日,第一财经记者以家长身份致电北京经开区政府服务“对有办学许可证的学科类、语言类培训机构监督举报”专线,并询问10月份后,区内校外教培周中也无法补课的情况是否属实。相关接电人员表示:“目前看,是这个情况,这主要是针对小朋友的一个减负政策,出于减少学生课后负担和家长焦虑的考虑,如果孩子当真有补习需求,可以选择去其他区。”
除北京经开区外,北京其他区域被列入监管“白名单”内的义务教育学科培训依然合规存在。根据日前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逐步压减,动态清零无证机构。”
截至目前,北京已有海淀、朝阳、大兴等12个区公布了首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
“‘双减’并没有一刀切取消学科培训,而是让学科类培训回到给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的功能和定位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第一财经表示。
那么,北京经开区的“双减”实施方案为何更严格?
互联网教育专家、素履咨询创始人郁苗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北京经开区此次发布的相对特殊的方案或是一种试点型的尝试。作为试点,一般会选在人口相对较少,基础较为普通的区域,这样即使效果不理想,风险也可控。
“经开区文件中讲明了原因,即为学生、家庭减负,着力丰富课后服务,促进教育回归校园。从这一点出发,经开区明确‘年底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动态清零’的做法,是以此为目的的进一步尝试。”郁苗说。
在储朝晖看来,北京经开区的特殊化有其区域的特殊性。“经开区算是一个较新的区域,它原来的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近几年,该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当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双减’精神,校外学科类培训不新批,已经存在严控、逐步过渡的导向,而各地在落实中央‘双减’政策规定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措施、方案。”太琨律创始合伙人、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界平告诉第一财经。
事实上,第一财经记者调研时发现,总部设立在北京经开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寥寥,大都为连锁教培机构的分校,如英孚教育青少年英语、励步英语、瑞思英语,截至目前,上述三家教培机构在北京经开区的分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均未授课、复课。
“目前,只有朝阳大悦城、望京、亚运村华堂、常营天街四家门店恢复6岁以上学科类培训,其他校区还在接受教委审核,具体到是否复课、何时开始复课,仍无法确定。”一名瑞思英语客服人员告诉第一财经。
多地加码监管
虽然北京经开区“明确年底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动态清零”的做法尚属个例,但各地持续压减校外培训规模、收紧对其资金监管的做法却是一致的。
在9月1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明确表示,教育督导不再是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角戏”。
同日,《教育督导问责办法》正式实施。据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