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用药挣钱的灰色路径后,医生的薪酬不但没降,还大幅上涨。在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之时,福建小城三明市的医改经验,被顶层设计视为改革的典型样本。
三明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连豫苞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2012年,他全年收入8万多元,到2020年,年薪达到了40万元左右,这中间有一些职务和职称的晋升,但根本上还是得益于薪酬制度改革。
2012年开始,三明以降药价为突破口,斩断药品耗材灰色链条,不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2013年,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开始探索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新机制。
改革落实两个“允许”的要求,以“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为抓手,实现目标年薪全员覆盖,并实行同工同酬,突破人事编制与聘用的界限。
三明市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三明市公立医院医生年均收入由2011年的5.65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6.93万元,平均增长近两倍,部分医师年薪上涨了3~4倍,有主任医师最高年薪近60万元。
多位参与该项改革的人士以及当地医生都告诉记者,三明改革试点涉及医生收入部分的总体原则是:“符合国际上通常医生收入高于社会一般平均收入3~5倍的惯例。”
据了解,目标年薪包括基础年薪和绩效年薪,基础年薪通过基础工分体现,绩效年薪通过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体现。在医院工资总额的分配上,原则上医生(含技师)、护理(含药剂)和行政后勤团队的比例分别占50%、40%、10%,其中护理控制在医生的70%以内。
年薪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重点向临床一线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及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改革激发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劳动价值得以重构,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分配模式被彻底打破。改革后,医院以“工作量”而非“创收量”来核定医务人员的最终收入,医生收入与医院的药品、耗材收入脱钩,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本身。
医院也逐渐回归公益属性,逐步实现医疗服务性收入、药品耗材收入、检查化验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0%、30%、20%。
7月初,三明市副市长张元明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召开的介绍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不懈努力,三明市医改初步实现患者、医院、医生、医保基金等多方共赢的成效。
其中,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患者次均报销比例由2011年的72.26%提高到2020年的75.02%,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患者次均报销比例由2011年46.25%提高到2020年67.56%;在赡养比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三明市城镇职工医保连续8年保持盈余,累计结余7.14亿元。而医改前的2011年,三明职工医保基金缺口曾高达2亿多元。
在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被称为三明医改“操盘手”的詹积富看来,“斩断药品耗材回扣灰色链条和制定出台正向激励的薪酬制度,是让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价值取向与患者利益诉求同向而行的‘牛鼻子’”。
也正因为找准了“牛鼻子”,三明市统筹推进的“三医”联动改革,为全国深化医改树立了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听取三明医改的工作汇报。今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指出:“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目前,在各方期盼中,作为顶层设计的《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已于8月27日由人社部等多部门印发。依然在改革路上的三明,其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在全国范围内被复制推广,值得关注。
三明样本
三明改革试点涉及医生收入部分的总体原则是:“符合国际上通常医生收入高于社会一般平均收入3~5倍的惯例。”
今年7月上旬,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福建省三明市深入调研医改工作时强调,加大力度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成果。
亲历了三明医改的连豫苞,特意梳理了自己近10年来的工资变化。“2012年,我全年收入8万多元,到2020年,年薪40万元左右,这中间有一些职务和职称的晋升,但根本上还是得益于薪酬制度改革。”连豫苞告诉记者,他的收入比2020年三明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级别的平均工资33万多元略高,但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年薪是59万多元”。
“就感染科而言,大部分人和我一样,改革后收入都提高了很多。”连豫苞说。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睡眠心理科科长、副主任医师苏文理也享受到了改革红利。2012年,他还是一名在神经内科任职的年轻医生,全年收入只有约5.86万元,但2019年,苏文理拿到了24.1万元年薪,平均每年以22%的速度在增长,即便2020年他外出进修了半年,也拿到了21.6万元年薪。
“科室部分年轻医师,这两年都买了房子,在薪酬改革前,这是很少见的。”苏文理告诉记者,目前他的收入水平,比当地公务员要高很多,在三明过小康日子是可以的,每个月的工资相当于能买2平方米房子。
2012年开始,三明以降药价为突破口,斩断药品耗材灰色链条,不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2013年,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开始探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