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重要来源之一。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
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这在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坚决控制考试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考试次数。可以说,中小学考试数量已经被压减到了极限。
“‘竞争’这个词在义务教育领域要慎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这已是三十多年来至少第六份国家层面的降低考试负担的文件。早在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发文要求,小学语文、数学两科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或期末一次考试。其他学科应以平时考查为主。
然而,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考试压力、内卷程度并未减轻。此次通知是否会老调重弹,难见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压减考试次数只是此次考试管理新规的组合拳之一。考试只是教育评价的方式之一,压减考试次数只是治标,治本之策还在于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等方面。
应考压力过大
张珍(化名)的女儿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我算是感受到了。”
三年级刚过了一半,女儿的语文老师就在寒假发了下学期的过关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如此重视的原因,老师一语道破:期末要迎接朝阳区的抽测,希望大家取得好成绩。
等到了5月下旬,整个学期的课程就讲完了。然后是一整个月的复习,数学老师发了历年区抽测真题,然后分轮次班级测评过关。
“考试结束后,老师没有公布学生的成绩,但实际上学生们各自都知道了。”张珍说。
早有研究表明,学校对考试成绩重视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辅数量;家长对考试成绩重视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学生的作业时间、教辅数量以及辅导班数。
“目前,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违背素质教育导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予以纠正。”吕玉刚在8月30日新闻发布会上说。
通知对考试管理采取了减次数、降难度等办法。在减少考试次数方面,通知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初中毕业年级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可在下学期正常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在总复习阶段组织1-2次模拟考试,坚决禁止抢赶教学进度、提前结课备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仍按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执行,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不得组织任何与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
在降低考试难度方面,通知规定,学校期末考试命题要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
要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
考试功能分类定位
事实上,不管是减次数还是降难度,上述做法都不新鲜。
在减少考试次数方面,1988年《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提出,语文、数学两科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或期末一次考试。其他学科应以平时考查为主。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又提出,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
在降低考试难度方面,1993年《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提出,考试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着重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009年《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又提出,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不得随意提升考试难度。
各地也制定出台了很多义务教育考试管理规定。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在当年的课程计划中规定,整个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全学区、全区(县)性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
“有的小学确实没有期中考试,名称换成了阶段性练习。”上海市某小学教师说。
2007年开始,山东省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