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实习”兴起不只是“内卷”那么简单,更是涉嫌违法的行为,那就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整治、纠偏。
毕业季来了,与之相关的话题总能引发社会共鸣、共情,比如“付费实习”之事,最近就备受关注。据媒体报道,目前大学生“付费实习”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市场,有很多从事于留学等工作的中介同时身兼互联网、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受大学生欢迎的岗位实习中介。“互联网公司运营岗位远程实习3500元起,实地实习1.2万元起。”实习中介付飞(化名)表示,大厂的运营岗,如果是远程是不走人事部的,即项目组招聘,本公司申请时查不到,但背调、实习证明、推荐信都有,也支持非本公司的背景调查。
进入心仪的公司实习,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不仅能完成自己的梦想,还能提升自己的履历、增加求职筹码。缘于此,“付费实习”市场应运而生。随便在各大网站、电商平台上搜索“付费实习”“实习中介”等关键词,就会发现类似的机构、中介不胜枚举。
有需求就有市场,火爆的市场背后,证明了需求的旺盛。对一些知名的、顶级的企业和公司来说,他们的实习机会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一方面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资源又非常紧张,如此一来,一些实习中介不断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便也完全不意外。
对学子们来说,为何会有很多人选择“付费实习”这样的通道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挖细掘、深入分析。分析之前,一些数据我们应该有所了解。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再加上疫情等叠加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就业形势异常紧张。而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同比下降18.9%。另外,57.9%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有实习经历,9成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对找工作有利。置于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为了寻找到更好的“敲门砖”,提升自我的竞争力,对学子们来说,似乎很难不“内卷”。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被人推着走的,也都是被社会裹挟着前行的。
那么,“付费实习”真的是一条捷径吗?从网络上曝光的案例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很多所谓的实习中介,其实并没有那么神通广大,你盯着人家的实习机会,人家盯着你的腰包。对很多人来说,虽然进入到大公司、大企业内部实习了,但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学习机会,甚至可能只是来打杂的。这样的现象也让人觉得,一些所谓的“付费实习”机会,其实更像是一个个陷阱,只等你跳下去。更加可怕的是,这背后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灰色产业链。
“付费实习”之事,看起来似乎是公平的买卖,对学子们来说,他们求购的就是一个不错的实习机会,可以给未来的求职加分,若是名副其实,自然是物有所值;而对相关机构来说,则是“收钱办事”。因为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忽略了这背后的真问题。那就是,这样的事情有违法的嫌疑。
从操作来看,“付费实习”之事的程序很简单,就是中介帮大学生们找到资源,然后完成资源变现。这样的事情背后,中介与相关的企业之间很难不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这样一来,相关工作人员就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获取不当得利,是职务犯罪行为;而售卖实习机会的中介机构,同样涉嫌扰乱市场秩序罪、非法经营罪等,因为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严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
所谓的“付费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行政法规禁止的行为。那铲除“付费实习”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则应该是必须之举。本来,对各大企业来说,招聘、使用实习生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招聘到的实习生中挖掘与发现适合本企业的人才,也是为企业长远谋发展的做法。遗憾的是,一些企业扭曲了实习的本质与意义,这也致使一部分的实习市场乌烟瘴气。
如何肃清市场,让实习回归本位呢?一方面,对司法部门来说,对于这背后存在的违法犯罪线索,要顺藤摸瓜查出真相,继而进行责任追究,以形成必要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对监管部门来说,也可以考虑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出现实习问题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开,倒逼企业珍惜自己的羽毛,别为了一些非法的利益输送葬送了企业的声誉与口碑。
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努力与行动。对学生个人来说,也需要有发自内心的觉醒与作为。所谓“觉醒”,就是学子们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别被“内卷”太深,也别被带歪了。所谓“作为”,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毕业生,一名优秀的人才,最为重要的事情还是内涵与才华,相比起一两次不确定的实习加分项,苦练内功才是毕业生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别本末倒置了。
“付费实习”兴起不只是“内卷”那么简单,更是涉嫌违法的行为,那就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整治、纠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实习市场被一些非法之徒扰乱,才能减少毕业生们的“内卷”,让实习机会回归到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中来,而这,才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