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产业与临港新片区的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医疗行业7家独角兽企业,通过一场路演给予了充分答案。
“工商银行杯·上海临港前沿产业与创业路演秀(下称“路演秀”)”近日完成首秀。首场路演为生物医药专场,6家来自各细分赛道的企业完成公开路演,1家医药企业还进行了闭门的项目路演。来自30多家金融机构和产业公司的余百位嘉宾到场,与相关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记者从路演秀现场了解到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揭牌以来,临港新片区已签约落地亿元以上生物医药重大项目50余个,投资规模已达35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赛道不断扩容的背后,金融赋能的影响也愈加凸显。
临港新片区截至目前已累计落地80家产业基金,总资金规模超2000亿元,已签约待落地产业基金近20家,预计资金规模近500亿元,投向基本覆盖新片区七大前沿产业及城市建设等领域。
首秀后,路演秀未来将定期举行,持续展示临港新片区更多前沿产业的优质项目;通过金融赋能、资本对接的方式,为临港前沿产业集群的打造注入更强发展动力。
前沿“独角兽”药企集中亮相
“这是我第二次归国创业,期望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基因和细胞治疗公司。”ASCTherpeuticsInc首席执行官姜儒鸿是较早回国创业的科学家,2007年就在浦东创立了首个公司。而面对如今临港新片区的产业、人才等多方面政策,他坦言自己“更动心了”。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有能符合团队成员日常生活、工作且宜居的小环境就足够了。临港新片区在以上方面的配套建设很不错。”姜儒鸿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创业团队,从临港的热土再次出发。他还强调,选择创业方向需遵循科学价值,知识产权比例的打造尤为重要;选择适应症方向时则需遵循社会价值,才能更好服务病患。
除了ASC之外,基于肿瘤疾病在我国的高发病率,在这一领域进行研发投入、产业布局的新兴企业不在少数。
路演现场的另一家路演企业可蓝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就来自于该细分领域。可蓝赛目前研发制备可组装的通用型WT1多肽疫苗,核心技术团队由来自境内外的多位研究科学家组成。
另一家路演企业,是专注于肿瘤及免疫系统创新药物研发的方坦思(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其更多地则是将目光聚焦在药物在海外的研发、以及同步引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相关药物得以上市,并惠及更多患者。
方坦思(上海)战略执行总监陈瞳还向记者强调,“先进的治疗技术为药物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还提供了以新颖的机制作用于单个或多个靶标的可能。公司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甄选不同开发阶段优质项目的同时,已在上海和深圳分公司着手建立抗体发现平台,进一步扩充公司自研管线,自研项目以期避开拥挤赛道实现差异化竞争。”
在药品、医疗器械的注册人制度下,药械研发服务的专业度、集中度也日趋受到业内强烈关注。现场参与路演的昊丰医疗科技,正聚焦于此。
“我国是全球医疗器械大国,我们希望深耕医疗器械CDMO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全产品周期研发、制造等服务。”上海昊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经理霍妍介绍道,该企业也已正式落地临港。
路演秀现场的医药生物行业初创企业,引发到场的机构人士的高度关注。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温弘告诉记者,以方坦思为例来看lisencein模式,投资人重点关注的维度主要包括其是否有渠道持续在海外获得好产品、其团队是否具有独到的眼光,以及在后续研发服务过程中有没有增值部分。而对于核医学医疗设备,其表示则会更注重企业知识产权的问题,“当然也非常关注创始人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在这家公司”。
除上述独角兽企业外,参与当日路演的还有上海星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聚焦泌尿科介入器械)等。
投融资及环境优势凸显
就在5月21日,上海市《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记者看到,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年度工业总产值将在3年内达到1800亿元。政策重点支持4大产业发展: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先进生物医药装备和材料、新型服务外包等。
从发展路径来看,临港新片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设早已有迹可循,尤其其中的金融政策助力不可或缺。
据新片区部分落地企业介绍反馈,从招商引资到企业落地,临港管委会、投促中心和开发园区目前已可以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比如,在开工建设及装修入住方面,项目方目前已经人手一册“操作手册”,明确各项工作操作指引及时间节点,便捷高效。在政策支持和兑现上,新片区目前公布了各类申报指南,并配套有极为详细的解读,相关申报评审流程也公开透明。就在路演秀现场的会议手册上,对于路演的项目介绍、新片区相关政策都清晰详细地编制入册。
金融相关配套的持续完善,已经成为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的突出优势。而完善的前提,是不断梳理和汇总金融服务实体中出现的难题与不足。比如,很多时候优质项目往往缺少适合的融资渠道,而众多投资机构缺少合适的投资标的;项目与投资机构之间难以直接对接,沟通往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