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业为计算机软件的理科生,在结束21年的IT职业生涯后,笔者“机缘巧合”与中医结了缘!从此将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书籍写作与文化传播作为自己的人生下一站。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却也是多种偶然因素结缘中医之后的必然选择。
笔者跟“医”结缘最早是从2001年左右,当时母亲被诊断出有糖尿病,笔者听从了医院的建议,给母亲选择了当时最好的糖尿病口服西药。几年之后,这个最好的糖尿病口服西药已经控制不住母亲的血糖水平了,随后又为母亲选择了打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办法。又过了几年,要控制血糖到一定水平,每次需要打的胰岛素越来越多,这逐渐成为“揪心”的大问题。
于是,笔者开始不断搜寻相关医学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建议说,看看敲胆经是不是有帮助。在不是很相信但是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笔者让母亲尝试了几天,每天早上起来敲胆经半小时。奇特的事情出现了,每天控制血糖到一定水平所需要的胰岛素量下降了。虽然下降到一定胰岛素量之后,并不能继续下降,但是胰岛素需要量不再上升,就已经令人惊喜。
敲打胆经与控制血糖水平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拜访了中医领域的很多专家。经过广泛的阅读、思考、组织专家讨论,笔者逐渐找到了方向,中医要获得广泛的认可、知识的共享与积累,实现快速发展,亟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对中医研究对象进行定义并有待整个中医领域对其达成一致。中医如何维护、养护人的生命?中医研究的是生命整体,那么我们就需要定义什么是生命的整体。生命的整体不是一个很好把握与理解的东西,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磁场的例子。在科学界,一块有磁场的磁铁与一块形状、重量一模一样的铁,二者的差别就是无形的磁场,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科学界都认可磁场的存在。
同理,在中医界,像磁场一样,生命作为整体的差异,不会轻易对比出来,这样的差异却是客观的。因此,中医所面对的研究对象也就是客观的了。只要是客观的东西,就具备客观规律,那么人类就具备将这些规律总结出来的可能性。
第二,大家要对中医的研究方法论达成一致理解。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察手段推断病人体征,这与科学界其它事物的研究方法论是一致的。
第三,中医的研究工具要摆脱对医生与病人的主观依赖。当前中医医生对病人的诊断依据、“望闻问切”得到的结果,都是以医生的主观感受、病人的主观回答为唯一依据。这样的依据因为是主观而非客观的,就容易导致数据的偏差,每一个医生收集数据的标准也不一样,最终导致收集的数据没有办法得到信任与分析。数据没有办法积累,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就没有办法积累与纠错。
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而研究它是通过观察现象的方法来推测其内在状态。那么,各种观察手段就可以逐渐被发明出来。这些新观察手段就是中医发展的创新。
这是笔者经过多年思考之后,认为中医领域发展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作为一名理科专业出身的中医自学者,如今已经入门并钻研出一些中医药治病的“门道”,不仅家人为之受用,本人也因获得中医药知识而感到快乐。
(作者为前华为架构师,“感悟黄元御”公众号创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