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计划超时约两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5日在马德里落下帷幕。尽管与会各方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谈判,但是大会没有产生让人振奋的成果。
本届大会通过的《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文件指出,各方“迫切需要”削减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大会未能就核心议题——《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达成共识,相关问题只能留待明年气候大会继续谈判。这个结果让不少人失望,但与会各方表达了希望明年在相关问题上取得进展的意愿。
本届大会原计划从2日举行至13日,但延后到15日才闭幕。其间对2020年前盘点、气候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关于《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是本届大会的核心任务。第六条涉及碳市场机制和合作,相关内容的落实有助于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持续参与气候减缓行动。
无论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还是本届大会主席、智利环境部长卡罗琳娜·施密特,都在大会讲话中敦促尽快完成《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但由于第六条涉及问题比较复杂,直到大会闭幕,各方代表仍无法达成共识。
古特雷斯对本轮谈判结果表示“失望”。他在15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说,国际社会失去了应对气候危机的一个重要契机。但他也强调:“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也不会放弃。”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本次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始终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虽然大会在核心议题《巴黎协定》第六条的相关谈判中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但中国仍将继续推动相关各方争取早日达成共识。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届大会没有在《巴黎协定》第六条上达成一致,对《巴黎协定》的实施有一定影响,但这个碳市场机制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没有市场机制,现在各个国家也在各自采取行动,可以说有影响,但并不是一种不可克服的影响。”
除了《巴黎协定》第六条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和资金安排等议题上也存在较大分歧。
大会通过的《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文件指出,各方“迫切需要”削减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确立的控温目标。但是对于如何缩小控温目标与当前各国减排承诺之间的鸿沟,以及如何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份宣言没有提及。
虽然本届大会没有就核心议题的谈判达成共识,但各方仍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寄予厚望,希望明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新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取得进展。
古特雷斯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尽管对会议结果失望,但他“比以前更有决心”让各国在2020年承诺做科学指出需要做的事情,以期达成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目标。
关于这届大会没有解决的问题,李高说:“这届大会虽然没有就《巴黎协定》第六条达成一致,但是各方还是表达了开放的态度,愿意就此进一步协商。”
明年还可能会出现一些积极因素。如李高介绍说,明年很多国家会通报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的进展,发布本世纪中叶低排放发展战略,将进一步凝聚或强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