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垃圾分类:上海模式下市场规模梳理
时间:2019-06-20 17:57:34来自:字号:T  T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将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法律范畴,该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核心观点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纳入法律条例范畴有助于加快推广普及。早在2000年,我国就提出垃圾分类试点,当时建设部下发《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建城环[2000]12号),确定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八个城市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由于诸多环节变通障碍,如今20年过去,垃圾分类工作未能实现大规模有效开展。此次上海市出台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行政上加以强制措施有助于加快推动垃圾分类综合管制进程,垃圾分类工作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垃圾分类上海模式孕育75.56亿市场规模(前端垃圾分类督导费用11亿+垃圾转运环节8.04亿+湿垃圾处理环节56.52亿)。上海目前主要推崇“点-站-场”模式,同时结合两网融合,即小区分类,中转站收集,分拣中心分选收集再生资源的模式。在该模式下,以镇为单位或街道为单位推广。

前端垃圾分类环节:小区按每户200元进行补贴(或者物业承担),引进督导员监督居民垃圾分类工作,根据小区垃圾投放点设置情况,每位督导员可覆盖300-500户,全市550万户对应需求规模为11亿元。

中端垃圾转运环节:涉及到干、湿垃圾分运,垃圾清运车辆需求增加50%以上,上海市目前垃圾清运车3000辆,预计新增专门的湿垃圾清运车1615辆,对应采购额4.85亿元。上海日产生活垃圾2.5万吨,其中湿垃圾8750吨,中转运输费用100元/吨,对应年运输费规模3.19亿元。

末端湿垃圾处理环节:我们假设湿垃圾处理项目平均投资额为50万元/吨,假设湿垃圾处理费用400元/吨,则湿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2.78亿元,设施投资规模将达到43.75亿元。

以上海模式向全国城市人口推广,分类带动市场规模超过1960亿元。假设将上海模式普及到全国约5亿垃圾分类人口,2017年全国城市环卫车数量22.8万辆,复合增速10.25%;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15亿吨,复合增速3.08%,我们预计2019年城市环卫车数量达到27.7万辆,其中清运车占比49%,即13.58万辆,需新增湿垃圾清运车7.31万辆,垃圾清运量达到2.29亿吨,其中湿垃圾清运量达到8000万吨。那么对应250亿元前端分类督导费用需求、219亿元车辆购置需求、80亿元湿垃圾转运需求、320亿末端处理需求和1096亿项目投资需求,合计超过1960亿元。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随着垃圾分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全市场需求规模超过1960亿元,其中湿垃圾清运车预计将新增近7万辆的需求,湿垃圾转运和处理费用超过400亿元,建议关注环卫装备龙头盈峰环境(000967,买入);湿垃圾处理建议关注上海环境(601200,买入)和维尔利(300190,未评级)。

风险提示

垃圾分类政策推进和管理成效低于预期;竞争激烈导致湿垃圾处理费用下降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