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1月9日,全球科技盛会——202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在拉斯维加斯正式拉开帷幕,汇聚了超4000家参展商,覆盖科技、汽车、家居、游戏等多个领域,AI成为2024年CES的核心关键词。
聚焦到汽车领域,“AI如何赋能汽车行业”“AI如何改变智能汽车”成为热议话题,各大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也都将重点从新车放到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如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奔驰、宝马就均将今年的展示重点放在了“生成式AI的上车应用”当中,聚焦人车交互体验;“未来感”十足的小鹏汇天、现代飞行汽车亮相,为未来出行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博世、法雷奥等传统零部件巨头也带来一系列创新技术,积极向智能化方向靠拢,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进一步发力,芯片赛道、激光雷达赛道均有头部企业参展,如黑芝麻、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高算力、高性能的新产品悉数登场,核心依旧为“服务于汽车智能化”。
回顾近两年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软件定义汽车、大模型上车、城市NOA落地等,都在推动汽车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在这个过程中,AI将如何赋能汽车行业,改变智能汽车?现阶段国内外差距在哪里?作为全球科技盛会,CES传递出哪些智能汽车的新信号?中国本土产业链企业如何助力汽车智能化,面对国际市场的机会在哪里?
针对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主编、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执行院长何芳,在CES开幕首日连线了远在拉斯维加斯的博世集团董事会中国事务顾问、资深汽车专家陈玉东,根据其在汽车行业内多年的从业经历,结合在CES现场观展后的感悟与洞察,为我们详细解答了上述问题。
AI如何赋能汽车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您今年参加CES整体的感受怎么样?
陈玉东:第一个感受就是人多,说人山人海不为过,绝对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第二个感受就是参展商非常多,从汽车领域的到非汽车领域的都有。
今年整个CES展结合了AI的兴起,各大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拿手产品。汽车产业就更多了,从主机厂到博世、法雷奥,这些主要的大厂都在这里。同时,国内的厂商也来了特别多,所以说这次展会还是非常值得来看看的。
《21世纪》: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亮点,让您印象比较深刻?
陈玉东:各个行业有不同的亮点,比如说科技企业推出的通用AI、ChatGPT等大家都用了非常多了。博世在这次展台上也推出了智能驾驶方面的一些技术,包括使用ChatGPT来做自动驾驶的训练、自动驾驶数据的生成等;同时,我们也推出软件解耦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这次的展会科技含量比较足,各个厂商都把自己最好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这次进行了展示。
《21世纪》:您刚才说到了ChatGPT和AI,这次AI也是CES特别重要的一个主题,您觉得AI到底会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改变?
陈玉东:AI我觉得就是两个:一是促进开发的有效性,比如说博世用这个ChatGPT来训练大数据,使得智能驾驶更智能,这是一种应用;另外一种应用是TOC端的直接应用,比如说语音识别,更智能的对话,更好理解人的语言、需求。
这是两种需求,一种是工业应用,一种是TOC端的应用,这两种应用在这次展会上都有体现,所以说通用AI未来会改变人的交流模式、工作模式,来提升人的效率,是非常有用的。
《21世纪》:这次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整车的巨头,比如说像大众宣布了ChatGPT上车的计划,而且不仅是在电动汽车上,在燃油车上也实现了。您觉得ChatGPT应用的前景如何?
陈玉东: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做C端的应用,使得汽车作为一个机器,能够更好理解人的意图、更好地人机对话、用更好的思维来帮助人做下一步更有效的动作。
《21世纪》:对比国内的情况来说,百度的文心一言也在上车。您觉得现在国内人工智能方面跟国际的技术水平、应用的实际情况相比,有差距吗?
陈玉东:国内从发展的速度和训练的水平上肯定是和国际还有一定差距,百度(文心一言)的这个我也试过,确实还有一些差距。但是中国的优势是应用场景比较大,数据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中国还是能够赶上的,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未来算力上来以后,问题不大,在民间一般的应用上,不会有太大差别。
《21世纪》:您觉得主要的差距在哪些方面?
陈玉东:比如说问到一个什么东西它的反应这些方面。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这都是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为国外的通用AI毕竟是先期发展,走了一段时间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但是我相信国内也能够赶上。
聚焦产业链中国本土企业
《21世纪》:芯片也是今年CES的一个亮点,特别是智驾芯片,有传统的英伟达、高通这些大厂,这次中国本土企业黑芝麻也去参展,您觉得智驾芯片在CES上有哪些亮点?
陈玉东:智驾芯片大家都知道是两类不同的玩家,一个是大厂,比如说提到的高通、英伟达,都推出不同系列的产品,特别是高通这次比较高调,宣布了和国内几家厂商共同推动行泊舱一体的这个赛道。国内的这几大高算力芯片,比如黑芝麻的客户群、数据、工具链都在逐步完成中,我相信国内芯片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