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武汉的汉口站出发,一路西行,会依次途经随州、襄阳以及十堰。这几座分布在汉江两岸的城市,因为一个共同的产业——汽车,形成了一条覆盖汉江上下游的产业“大走廊”。
2022年,湖北省“武襄十随”汽车集群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这是全国三个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武汉、襄阳、十堰、随州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目标,核心均围绕汽车产业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展开。当前,这条依托于滚滚车轮形成的产业集群,在转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取得了哪些进展?焕发出了哪些新生机?
日前,证券时报采访团走进湖北武汉、襄阳两地,深入采访当地经信部门、金融部门以及代表性企业,感受“中国车谷”在产业转型关键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车谷:奋力打造
产业创新“大走廊”
打开手机APP,呼叫一台“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汽车,可以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发,沿高速公路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伴随着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逐步开放,上述场景成为了武汉当地普通老百姓切身体验智能新科技的途径之一。据悉,目前在武汉全市,已有超百辆全无人自动驾驶车辆穿梭于大街小巷,并投入运营使用。
“聪明的车”必须配合上“智慧的路”。据了解,自2019年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揭牌后,这里便成为了我国中部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
经过几年的建设,该测试示范区已建成“开放+封闭+仿真”三位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体系,测试道路总里程达1462.9公里,覆盖区域约1100平方公里,触达超400万人口。
在武汉经开区,除了这条面向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道路,还有一条13公里长、有着“车谷之脊”之称的东风大道。在这里,500多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沿线排开,串联成了一条完整覆盖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连廊,东风大道成为“千亿大道”。而在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百废待兴。
“1991年,为承接中法合资30万辆轿车项目的落户,武汉经开区破土动工。自此这里便成为了武汉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工业经济的顶梁柱。”武汉经开区经信局副局长曾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经过32年的发展,武汉经开区已初步形成以汽车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数字经济等为核心的“3335”现代产业体系。
而在众多产业中,武汉经开区与汽车产业的交织及关联无疑最为深厚。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东风公司总部迁汉,武汉经开区一跃成为湖北汽车工业的“主阵地”。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年产整车近百万辆,工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五分之一,已实现了从“一辆车”到“一个产业集群”的巨大转变。也正因如此,武汉经开区获得了“中国车谷”的美誉。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过程,也是湖北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萌芽到繁盛的重要缩影。目前,汽车产业仍然是湖北第一大支柱产业,以武汉为龙头,包括襄阳、十堰、随州在内的汽车产业大走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轻重型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
湖北省“武襄十随”汽车集群入选全国第三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40家、高校院所13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51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00余个。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因汽车而壮大的产业集群中,25家整车企业栉比鳞接,1400多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在此落户,当地汽车零部件配套率达50%以上。
按照规划,到2025年,“武襄十随”汽车集群产值将跨越万亿台阶,力争成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目标清晰,过程不易。目前,从国内到全球,整个汽车产业都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传统汽车到智能网联汽车,这不仅是能源转换的过程,也是新兴科技的崛起,攸关新旧动能转换的成败。
巨变中,多数传统车企都在经历强烈的阵痛。如何转?怎么转?不仅是一个个企业和整个产业链面对的难题,也是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忧思所在。
“省、市和武汉经开区都非常重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武汉经开区工委、管委会适时提出了‘借东风、定军山,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战略目标。”曾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2021年,武汉经开区三十而立,高举创新发展的大旗,自觉在省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谋划发展思路,“跳起来摘桃子”——吹响“二次创业”集结号,“借东风、定军山”,启动建设“经开新区·军山新城”。
“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抓好汽车产业大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工作,将充分发挥‘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集群龙头优势,以大产业带动大创新、以大创新引领大转型,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曾超说。
围绕着产业转型的课题,当地的金融部门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支持。武汉经开区金融局副局长周俊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地部分企业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还缺乏了解,因此全区上下在统一上市工作机制帮助企业上市,并提供后续的日常运营服务。此外,对于已上市的汽车产业链公司,经开区也在积极助力企业实现资